Page 6 - 2024-10期
P. 6
前沿视角
局,导致三方主体常常处于分离状态。从学校内部的 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等几种看法,业界并未形成一
协同来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协同是劳动教育协 致意见。第二,课程体系不成熟。劳动课程涉及面广,
同推进的重要环节。劳动是伴随人一生的,劳动教育 内涵丰富,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当前尚未开发具有导
是一个持续、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会持 向作用的国家课程,地方劳动课程也还在不断探索
续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直接影响 中,各个学校的劳动课程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做
[9]
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劳动教育必须以 边看边完善。第三,场地与设施设备受限 。学生劳动
前一个阶段的劳动为基础。同时,不同的劳动教育内 教育需要一定的实践场地,而学校的空间、场地相对
容具有不同的最佳教育年龄,在最佳教育年龄开展 有限,无法满足劳动课程的实际需要。第四,劳动教
相应的劳动教育效果最好,错过最佳教育年龄则极 育专业师资不足。劳动教育课程作为 2022 年最新独
难有成效。重视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劳动教育的连续 立设置的课程,在此之前极少有学校配置专门的劳
性,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成效。此外,从教育系统内 动教育师资,各师范院校也几乎未开设劳动教育师
部来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类型,都 资培养相关专业,因此专业师资的匮乏是当前劳动
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两者的劳动教育各有特点, 教育面临的又一困境。劳动教育涉及各种各样的劳
普通教育更多关注共性的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等,职 动和技能,需要劳动教育教师掌握不同的、专业的劳
业教育则主要关注职业教育和职业劳动。作为劳动 动技能,这对劳动教育师资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特别 (三)教育主体的分离困境
是职业认知、职业体验需要从小开始,但我国专门的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更是最直接的
职业教育是初中之后才有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 作用场所;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场域,教师通过日常
劳动教育相对不足。而职业教育有丰富的劳动教育 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且系统的劳动观、习得一定
资源,包括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专业师资、实训基 的劳动技能;社区则是劳动教育的延展与扩充,是重
地、实施设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经验等,这 要的实践场所。但是,从当前劳动教育的实践来看,
些资源是普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要却又极其缺乏 学校劳动教育处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绝对核心位置、
的,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同合作,采取各种 具有权威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处于相对的边缘
措施鼓励和引导职业教育分享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 和弱势地位 [10] 。一方面,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
以支持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偏差,通常只是作为辅助者或劳动教育资源的提供
的重要途径。 者参与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
三、县域劳动教育整体推进的困境 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之一,虽然有着丰富的劳
(一)劳动价值的认同困境 动教育资源,但是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劳
对劳动的价值认同是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家 动教育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显然,尽管国家层面提
庭、学校与社会在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是家 出了家校社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但家校社三
校社劳动教育冲突的主要原因。学校作为专业的教 方主体的责任与权力边界不清晰、三方协同推进的
育者,对劳动教育及其对儿童的重要意义有着更深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协调利益相关部门的联动
刻的认知,但有时又会迫于社会或家长的压力,或是 机制等,致使三方主体呈现分离状态,造成教育主体
出于安全考虑,弱化劳动教育。当前,家长或受传统 间的推诿和冲突,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导致劳动教育
重成绩重分数的观念影响,或受教育内卷影响而产 的低效和低能。
生教育焦虑、升学压力,以致普遍忽视劳动教育,对 四、县域劳动教育整体推进的协同路径
学校安排给孩子的劳动任务常常消极应付,甚至是 (一)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替孩子代劳。社区或社会则几乎缺席劳动教育,或是 环境的营造可分为政策制度和社会氛围两部
[6]
以教育之名行劳动之实 。可见,普遍存在的“外在 分。政策制度具有强制力,规范着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化”“去身体化”及“规训化”等问题 ,导致劳动实践 的行动准则;社会氛围则具有“柔性”,代表着家长、
[7]
[8]
体脑分离、身心分离、劳教分离 。家校社劳动价值取 教师、学生等个体的真实诉求。制度与氛围相互影
向的不同,是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首要困境。 响,政策影响社会氛围的走向,社会氛围反作用于政
(二)劳动课程的建设困境 策的制定。第一,制定相关政策,理清学校、家庭、社
作为一门新生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在建设中面 会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校社三方协
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主要存 同推进的体制机制;第二,引导家庭、社会树立正确
在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强调学生的职业体验、重视 的劳动观、劳动教育观,让家长、学生在观念层面支
4
教师纵横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