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24-6期
P. 17
德育探索
锋、争当事业闯将”信念的目标。 索思政课二次教学实施机制,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
即便是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也存在明显的 课程设计科学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评价和分析体系
理念滞后,以项目团队所在教学单位为例,以教研室 功能化、教师能力提升系统化。
为单位提交的每学期教学成绩分析报告,仅反映最 (一)创建“一课多师”课堂,初步实现“主干课
基本的统计数据,即上一教学周期课程考试和期末 联动”
总评的分段分数分布情况,在本教学院部层面未对 创建“一课多师”课堂是构建“主干课联动”模式
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使教师无法对不同教学 的核心改革措施。“一课多师”打破“一课一师”模式,
周期内的教学效果进行数据比较,无法为调整教学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方式和新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可靠支撑;学院层面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亦无法从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上通过教学成效的数 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
据对比作出应有的调整和巩固。 等五门主干课中,除按照常规安排一名主讲教师外,
基于评价体系和分析体系的单一和滞后,相应 安排一名或多名相关主干课程教师为“副导师”协助
的二次教学环节始终无法实施。受限于课程的单学 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因其课程特点,可暂不纳入该
期开设限制,对于大部分初次学习状况不佳的学生, 模式中。
除不及格者需接受补考或重新学习外,其他人难免 以“纲要”和两门“概论”课程的衔接为例。“纲
在通过考试后即将教材束之高阁。如果二次教学过 要”课程覆盖的历史时段与两门“概论”课程主要阐
程缺失,其在思政课上所学内容很快在记忆规律作 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项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阶
用下归零,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 段相重合,三门课程间有较集中的知识体系交叉。因
理念背道而驰,易使广大思政课教师辛勤工作的成 此,在“纲要”课程中设置两门“概论”课程教师为副
果付诸东流。 导师,或反向设置,有利于知识体系贯通。在知识体
(三)教师横向教学能力提升缓慢,全面发展 系交叉较集中的章节或专题讲授时,可利用智慧课
瓶颈凸显 堂技术,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段,由副导师进行相应知
在“一课一师”导致的课程间壁垒及教学评价、 识的协同讲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由副导师在
分析诸体系单一和滞后的多重影响下,部分思政课 现场与主讲教师共同讲解特定交叉的知识内容,主
教师表现出“前进惰性”,陷入“发展瓶颈”,在较长周 副教师各自发挥科目特长,更精准、高效地完成课堂
期内无法突破早期形成的思维定式,方法固化,理念 讲解任务。在“一课多师”形态下,课堂教学氛围得到
陈旧,教学、科研和综合能力提升缓慢,难以跟上时 相应的多维度活化,学生自主自愿学习愿望得到增
代的步伐和教育事业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新期望、 强,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新要求,在“木桶原理”作用下,所在教学单位教学整 其他主干课程间的副导师设置,可视各自课程
体水平提高受到严重阻碍。 间知识体系交叉的情况相应安排,总体上以贯通主
二、构建“主干课联动”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 干课程知识体系,打破课程间壁垒为主要目标,最终
路径 实现思政课课程设计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
“主干课联动”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为根 (二)引入“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实验组教学
本指导,坚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 成效
要论述和围绕思政课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在现有试卷分析统计参数的基础上,引入“独立
以当前高校思政课基本采用的“一课一师”模式所暴 样本 T 检验”分析教学成效。成绩的升降不能绝对等
露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大师资”利用不充分、“大 同于教学改革效果的优劣,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检
课堂”建设瓶颈凸显、教学成效不显著、教师教学能 验“主干课联动”模式是否有效。
力提升缓慢等主要问题为导向,以“一课多师”“一师 这一统计工具在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检验中尚未
多课”为方向探索一条构建“主干课联动”模式的教 普遍使用。本科院校中,盘霄远运用“独立样本 T 检
学创新机制。其目标在于打通主干课知识体系壁垒, 验”对采用“经典关照现实”形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
[4]
多维度活化课堂教学氛围;破除思政课教师教学能 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高职院校层面,肖叶军运用其
力提升障碍,有计划地培养教师横向提升教学能力; 来分析广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成果比较全
[5]
引入更有说服力的统计工具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探 面 。这一评价分析方法具体操作为分别选取同一专
15
教师纵横 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