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2024-8期
P. 40

管理智慧



            队伍和“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备                                 在校企合作项目方面,在保证服务本地大型企
            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能够                             业的基础上,在科研、人才培养、产业深度升级等方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                              面有针对性地向本地小微企业倾斜。一是设立专项
            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持续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内                             科研合作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本地小微企业与高校
            部的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共                             在关键技术、产品创新上的合作研发。二是鼓励高校
            同创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创新实验室等协                              科研团队与小微企业结对子,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
            同创新平台。这些平台聚焦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                              技术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帮助其解决技术瓶颈,

            键技术难题,例如柳州汽车产业当中的智能驾驶、AI                            提升其产品竞争力。三是针对本地小微企业特点,设
            技术对现有螺蛳粉产业链的升级、云计算在桂中商                              计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项目。例如,开设
            贸流通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                             “小微企业定制班”,根据小微企业的具体需求定制
            实生产力的转化,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模式,                            课程内容,提供在职培训、短期技能提升课程等,帮
            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驱                              助小微企业现有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同
            动力。                                                 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人才的精准输
                (二)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送,使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新质生产力思想指导下更
                 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软硬件                           好地开展全面社会服务。
            优化配置,是实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                                 (四)优化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创新机制
            的关键步骤,应从以下方面快速推进该项工作。其                                  优化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创新机制是实现产教深
            一,构建跨院校、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线上                             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新质生产力思想
            课程资源库、实验实训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等,通过                             指导下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工作创新的突破点。
            信息化手段打破物理界限,采取“产城互融、资源共                             其一,建立多元协同创新网络。构建政府、高校、企
            享”和“园校互融、校企共建”模式,实现资源高效流                            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系
            转与最优配置。其二,对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                             统,形成开放合作的网络结构。在现有项目工作组沟
            行创新,依据新质生产力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及时                             通会议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多部门、多院校、多企业
            调整课程体系,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                            的创新论坛、技术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促进
            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的课程,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的                              市域产教联合体整体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和项目合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                              作,加速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其二,推行灵活多样
            能力。其三,加大对实训设施的投入,尤其是信息技                             的合作模式。除了传统的校企合作外,探索“政产学
            术设施的现代化改造的投入,例如建设智慧教室、虚                             研用金”(即政府、产业、教育、科研、应用、金融)六位
            拟仿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                              一体的合作创新模式,形成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
            学习体验。在实训硬件共享基础上推动院校间实训                              链条协同。例如建设政府牵头、院校执行、企业参与
            基地、研发中心的人员交流与技术交流,形成市域产                             共同建立的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促进科研成果快速
            教联合体内科研研发联合机制。                                      市场化,实行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推动教育与产
                (三)构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产教融合体系                            业深度融合机制的形成。其三,建立创新管理与激励
                 深入调研地方特色产业现状、发展趋势、技术瓶                          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在院
            颈及人才需求,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与重点方                              校间、企业间的产学融合项目中引入竞争性项目申
            向。通过与广西区内及柳州市内行业协会、领军企业                             报、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
            建立常态沟通机制,确保教育与培训内容紧贴产业                              创造性。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和高校,采用协助其
            实际需求。在深化现有汽车制造、螺蛳粉等特色产业                             向相关部门申请税金减免、资金补贴、荣誉奖励等激
            产教融合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                             励措施,鼓励其对项目深度参与和持续投入。其四,
            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增设或强化与特色产业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
            相关的专业,例如现代服务业技术、绿色制造、文化                             和共享机制,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关系,保护创新
            旅游、健康养老等。课程内容积极融入产业最新技                              成果。通过专利池、技术许可等方式,促进知识产权
            术、管理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                             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减少重复研发,加速技术创
            的深度融合。                                              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推动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
                                                            38
                                                      教师纵横     2024.8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