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2024-8期
P. 82

文科教学



            上,《拿来主义》论证逻辑性极强,结构严谨,层层递                            上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课文开篇便说“六国破灭,弊
            进,堪称典范。立意上,《拿来主义》立意深刻,不仅对                           在赂秦”,但从这句话来看,就陷入“单一因果”的谬

            当时社会的文化进行批判,而且对当前我国文化发                              误。六国灭亡的原因很多,包括六国内在的原因,也
            展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包括当时社会外在的原因,而“赂秦”仅仅是内因中
                 语文课堂理应是思辨性的课堂,在讲解《拿来主                          的其中一个,这样的言论便犯了“以偏概全”“单一因
            义》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问题设疑、任务探究                            果”的弊病。再者,归纳“六国破灭”原因时,作者仅仅
            等方法,围绕课文语言上、内容上、立意上、结构上的                            用排除法排除了“兵不利”“战不善”两个因素后,便
           “可圈可点”之处,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观                             将六国灭绝归因于“赂秦”,这种“简单枚举法”在逻
            点。例如,教师布置“文章结构严谨、论据有力,你是                            辑上不够严谨,有所漏洞。可见,“问题+短视频”的情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举出实例证明”这一学习任                             境确实引发了学生批判质疑的兴趣。
            务。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对如何论、如                                (三)组织思辨学习活动,促使思辨表达交流
                                                                                                   [5]
            何辩,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学习活动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载体 。思辨性学
                (二)设置思辨教学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批判                            习活动的开展,是教师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
                 情境是语文课堂的必备要素,也是学生习得思                           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组织丰富的思辨性
            辨能力的环境载体。语文学习需要情境的烘托,不同                             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辨活动中尽情地阅读、畅快地
            的情境和场景,对学生的促学效果是不同的。在“思                             表达、自信地交流。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以
            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目标下,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                             提升,他们已经有能力进行阅读鉴赏以及思辨表达。
            日常生活关联紧密,且凸显教学核心内容的思辨性                              因此,教师可组织群文“阅读与鉴赏”和辩论性“口语
            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质疑批判能力的发展。一般                             表达”的学习活动。
            而言,思辨情境的创设方式要因课而异,因需而变,                                 组织专题类学习活动时,教师可呈现不同的议
            但总的来说,基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思辨情境是常用                              论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
                  [4]
            的方法 。                                               在学习《六国论》时,可给学生呈现《阿房宫赋》《谏
                 思辨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启迪学生去思考,于                          太宗十思疏》等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六国论》和
            是,问题的作用和价值便显而易见了。在创设问题思                            《阿房宫赋》是典型的史论文,而《谏太宗十思疏》是
            辨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结合                             典型的政论文。根据论文类别的不同,结合教学目
            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对某一现象、某一客观问题的                             标,教师可将学习活动中的探究任务设定如下:1. 自

            质疑、批判与反思。贾谊的《过秦论》文辞富丽、气势                            寻资料,对比阅读,分析政论文和史论文的相同与
            磅礴、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和                             不同之处;2. 尝试梳理《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作者
            十足的感染力,可谓是一篇无懈可击、无可挑剔、典                             表达观点的方法;3. 尝试用你学到的论证方式表达
            范优秀的议论文。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对被选入                             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以上学习任务的难
            教材中的作品深信不疑,他们分析和鉴赏这些作品                              易程度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智力发展水平,
            时往往只有认可、信赖之心,并无批判、质疑之意。为                            对提升学生推理判断、逻辑归纳、批判反思等能力
            避免学生形成“唯书、唯上”的思维模式,教师可创设                            很有帮助。
            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优秀文章中的“瑕疵”,从                                辩论性“口语表达”一般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
            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在学习《过秦论》时,教师可                            基于阅读内容组织一定的主题辩论活动。辩论活动
            先为学生播放一个一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短视频内                              通常以辩论赛、自由辩论的方式展开,目的是让学生
            容是不同学生针对《过秦论》艺术特色进行阐述。短                             在辩论赛上尽情畅快、有理有据、酣畅淋漓地表达自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随即提出问题:“《过秦论》确                            己的观点和看法。辩论赛开始前,教师要选择合适的
            实是典范的议论文,但它在逻辑上真的没有任何缺                              辩题,确定辩论的形式是有正反方的正规辩论赛,还
            陷,经得起反复推敲且能立于不败之地吗?请同学们                             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自由辩论。辩论活动形式不同,实
            大胆质疑、合理求证。”                                         施的方法也不同。辩论时,论述方要表达流畅、逻辑
                 在以上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很多学生通过反复                           清晰,反驳方要有理有据、言语准确。比如,在《记念
            推敲、仔细研读和合理质疑后发现,《过秦论》在逻辑                            刘和珍君》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体会烈士牺牲
                                                            80
                                                      教师纵横     2024.8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