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2024-9期
P. 126
理科研讨
里面以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小石头的运动轨迹是 学生体会到摩擦力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从而激活了
什么?能画出来吗?”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 他们的思维。其次,教师又抛出问题:“粉笔能在黑板
组织语言描述各自的画图思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 上面写字,在玻璃面也能写字吗?”提出问题后,教师
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小石 鼓励学生可以先进行猜想,然后再亲自动手实验。并
头进行平抛运动时初速度是 0 吗?在平抛运动过程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出在黑板上和在玻璃上所写出
中,小石头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问题提出后,教师 的字的区别,使学生通过操作和简单的思考知道它
引导学生继续结合实验现象及相关理论知识展开思 们有所区别的原因所在。再次,教师把一些表面十分
考与探讨,让他们初步探究物体运动的特点,发现物 光滑的玻璃小球放到一个小碗里面,随机邀请几位
体在进行平抛运动时有一定的初速度,只受到重力 学生尝试用筷子夹起,随后提出问题:“玻璃小球容
的作用。教师又继续提问:“物体在平抛运动过程中 易被夹起吗?为什么?”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
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力怎么样?竖直方向呢?”问题提 验,并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摩擦力到底是什
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抛运动分为两个运动的合 么力?”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还要求学生自主
运动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学生 组织语言文字对“摩擦力到底是什么力”的问题进行
通过实验后发现,物体在平抛运动中在水平方向上 描述。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一个在地面上推动木
不受外力作用,在惯性下进行初速度不变的匀速直 箱考察产生摩擦力的活动。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在地
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初速度是 0,只受重力作用进 面上推动木箱,在推的过程中慢慢增大力度,直至运
行自由落体运动。 动一段距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用
教师营造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提问氛围,能够让 力推箱子时,为什么箱子可能静止不动?要想让木箱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活动,使 继续前行为什么还需继续用力推?”教师选择学生在
他们能够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思考。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亲自参与实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回答问题,才能展现个人的 验,切实体会推力发生的变化。学生通过研究木箱的
能力与特长,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动力。 受力情况,能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滑动摩擦力与静
(三)结合生活设置问题,增进学生应用意识 摩擦力,增进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高中物理知识虽然难度较大,还比较抽象,但 (四)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巧妙突破问题障碍
是它同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教科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有些问
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在高 题仅仅依靠学生个人的能力很难解决。为了让学生
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 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及时解决,不影响他们继续学习
的效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把握好 物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
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启发学生结合 教学法教学时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利
生活经验进行思考问题,以此拉近物理课堂与生活 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中碰到的
的距离,使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实际 难题。在运用小组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
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促进高效课堂 以先根据所授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难度一般的问
[5]
的构建 。 题由学生独立处理,如果遇到困境可以在小组内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第一册 起分析和探讨,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交流,促使他们通
“摩擦力”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 过同伴互教互学顺利突破难题障碍 。
[6]
采用提问导入法以增进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教师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
提出问题:“大家是否听说过或者接触过摩擦力?摩 册“机械波”的教学时,该课程的“机械波的产生与传
擦力通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什么地方?请大家 播”这部分内容的重点知识是机械波产生的条件,难
结合生活经验罗列出身边存在的摩擦力。”学生根据 点是研究质点振动和机械波传播之间的关系。由于
教师要求,罗列出如瓶盖上面的花纹、轴承滚动、鞋 知识点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底纹理与轮滑鞋等,认为这些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物 的模式。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
理现象都会产生摩擦力。教师结合生活设置问题,使 红旗随风飘扬、水波波动与电磁波波动等机械波现
124
教师纵横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