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24-9期
P. 24
德育探索
开展监督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 展谈心谈话。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马克思主
设的融合。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部《普通 义学院院长“一肩挑”,实现党建与思政课教研工作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 年版)》等 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四是加强党务工作者和思
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在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正 政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将“请进来”
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 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培
每年不低于 40 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 30 元 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组织教
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 师走出学校,参加上级单位培训或参加较高水平的
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各 专业学习交流培训,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进一步提
高校要按照专职思政课教师人均不低于 2000 元/月、 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对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
专职辅导员人均不低于 1000 元/月的标准设立岗位 设融合的主观意识。简言之,民办高校党委要加强领
奖励绩效,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等,但民办高校的工 导、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要密切配合,
作重心大部分放在办学规模的扩大上,办学经费大 实现党务干部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统一规划建
多投于招生、教师的聘请等方面,党建与思政课建设 设、统一培养使用,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党务
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教师科研经费、培训进修经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费、岗位绩效补贴等得不到保障,难以发挥激励机制 (二)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
[2]
的作用 。 设融合效果
三、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建设融合路径 民办高校必须完善“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
民办高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推进党建工作 学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利用各种
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制 可以利用的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
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 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路
进,从而提升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
(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 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一
设融合基础 是将党建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以党建理论学习为
教师队伍是推进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 契机,改进思政课教学,用党建引领思政课建设。思
合的关键主体,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科学 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
谋划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队伍融合建设的总体布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时机,
局,制订实施方案,落实主要责任,完善保障机制,将 吸收和借鉴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新模式、新方法,在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构 此基础上实践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构建
建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融合的人才队伍,多渠道 “思政课+选修课+慕课”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思想
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党政主要责任人要起到表 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二是把思政课融入党课。
率作用,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同时遴选党性较强、 积极“请进来”,邀请知名学者、行业楷模、党组织负
政治理论素养较高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兼职思政 责人走进思政课堂,给学生带来不同视角的思考和
课教师,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在专职思政 感悟;加强“走出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
课教师队伍中物色高素质的教师充实到党务工作队 政教育,将爱国教育基地作为教学现场,组织主题研
伍中或者在具有思政课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职工中选 学活动,让思政课堂更立体、内容更丰富,让学生接
拔干部,如通过“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推选具有高学 受红色文化洗礼、厚植家国情怀。三是加强党建工作
历、高职称的党员教职工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者和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党建工作者深入课堂,结
党支部书记,积极向党组织推荐政治过硬、业务精湛 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党务角度谈理论指导实践,让
的骨干思政课教师到党务工作队伍中承担党建工 学生更深入认识思政教育,实现思政与党务联动,促
作 。三是组建理论宣讲团,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务工 进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师借
[3]
作者、骨干思政课教师担任理论宣讲员,定期开展理 鉴党建工作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党建工
论宣讲。学校党组织书记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 作与思政课在课堂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引领学生树
[4]
政课建设、主动联系思政课教师,主动听课、定期开 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是深
22
教师纵横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