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24-9期
P. 27
德育探索
散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以满满的仪式感和体验感点燃 周边资源,把它们转化成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生动的
队员心中的生命火花,迸发出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教科书,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活动。
3. 坚持实践教育,让每一项活动都出彩。红领巾 3. 品牌活动特色化。构建走进家庭、社会、大自
壮苗行动、户外拉练研学活动、职业体验活动、场馆 然的少先队特色品牌活动,以“体验式”的品牌活动
行走活动,劳动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丰收节 特色引领少年儿童参与到团结奋斗的实践行动当
等主题活动,集团队力量与奋斗精神于一体,已成为 中。例如,传统节假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大自然森林
少年儿童最为期待的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少年儿童 课程、户外拉练研学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小天
尽情遨游在知识与欢乐海洋的同时沉浸式地感受活 地,天地大课堂,让少年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课
动的力量,从而以团结奋斗的态度去探索团结奋斗 程中体验团结奋斗的快乐,形成善于团结、乐于奋斗
精神,培育团结奋斗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培育教育的全面提升。
二、“两翼”: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用好团结奋斗 三、“三位”: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团结奋
精神培育主动力 斗精神培育新路径
(一)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少年儿童团结奋斗精
[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神培育,需要“家—校—社”共同发力,形成协同育人
结合党团结奋斗的百年历程、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 合力。
髓和广西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挑选建党百年以 (一)筑牢家庭教育这一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
来不同时期的故事编制成读本,为培育少年儿童团 “育苗场”
结奋斗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家庭的
[4]
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讲好英雄的故事,让 教育环境、家教家风,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少年儿童团
难以理解的团结奋斗史更清晰地呈现在少年儿童的 结奋斗品质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眼前。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题”,以“小切口”见证 要增强少年儿童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必须
“大成就”,串联起党百年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史经验,使少年儿童在阅读中建立起和党史情感上 首先,让家长成为精神培塑的示范者。学校可以
的联系,产生思想观念上的共鸣,从红色历史中汲取 采取办好家长学校、开设父母研修班、召开家长会、
力量。 开展亲子共读等方式,改变家长长期以来重智育轻
(二)在新征程上奋力追梦,挺膺担当向未来 德育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自身成为少年儿童团结
“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 奋斗精神塑造的榜样。其次,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目标
脑袋里。” 要培育少年儿童的团结奋斗精神,让他们 管理。引导少年儿童在平时学会制定目标,在实现目
[5]
熟记于心、践之于行,不仅要将团结奋斗精神的理论 标的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顽强的意志、战胜挫折的
植入他们的心中,而且要引导他们将精神转化为行 能力,以及甘于为事业、为理想、为目标努力奋斗拼
动的力量,挺膺担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 搏的品质。最后,提高少年儿童的能力与本领。通过
想新征程的主力军。 劳动实践活动、体育运动等项目,提高少年儿童的动
1. 活动课程优质化。严格按照《少先队活动课程 手能力和干事本领,增强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孩
指导纲要(2021年版)》的要求,落实每周一课时的少 子奋斗的内驱力。
先队活动课。以团队教研的方式深入研究以团结奋 (二)强化学校教育这一团结奋斗精神培育的主
斗精神培育为主题的活动课程的教学。团队教研以 阵地
“三步走”课例研究模式进行。第一步先通过团队的 学校作为培育少年儿童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学
课前解读“课从哪里来”,即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第 校培育少年儿童团结奋斗精神的主导作用。在培育
二步是研究“课要到哪里去”,即教学目标如何制订、 的过程中,一是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少年
教学策略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教学反思如 儿童意识形态的教育,把党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
何进行;第三步是通过团队的上课、观课和议课,进 实到日常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团结、教育、引领一
行资源整合,形成课例的最终稿,实现“一课一优”的 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二是任务明确,
教研目的。通过课程团队的研磨,以抱团发展的教师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团结奋斗精神培育
专业成长方式实现少先队活动课程优质化。 融入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和学校文化当
2. 思政课程多样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把思 中,坚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政课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例如,用好展览馆、博物馆、 提升立德树人的教育效益;三是方式创新,尊重少年
科技馆、街道社区、田间地头、企业厂房、研学基地等 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用
25
教师纵横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