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教师纵横》2020.3期
P. 57

学科探索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 •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以“线”为切入点寻找


                           初中阅读教学设计的突破口




                                          □桂林市阳朔县外语实验中学   唐翠萍


               【摘要】本文从细寻心理线,引导诗歌鉴赏玩味;
          把握叙事线,准确理解深刻内涵 ; 巧用“点”成“线”,

          探寻文章丰富意蕴三个角度出发,指出教师应当敏
          锐地把握住文本之“线”,巧妙地从“线”入手,
          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化繁为简,使学生学习能

          力得到提升,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
               【关键词】“线”  语文教学设计  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EM-7389-22                                  图1

                                                               的变化,从而更容易指导背诵。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总有                                小结环节的设计同样也能以“线”收尾,教师

          或明或暗的“线”存在。它们或以事件为线,或以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即:全诗
          地点为线,或以心理变化为线,或以情感为线;或                               充满了变幻莫测、丰富奇特的想象,李白展开想象
          单线结构,或双线并行,或几条线相互交织。                                 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一会儿飞到坚冰塞川的黄河,
               文章有“线”则条理分明,教学设计若有“线”,                          一会儿飞到大雪弥漫的太行,一会儿飞到碧溪钓鱼,

          则教学效果更突出。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从                               一会儿又乘轻舟经过太阳旁边,一会儿又回到四顾
          文本中隐含的“线”入手,找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茫茫的现实,一会儿又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
          设计的突破口。                                              远渡在沧海之上……一句话,李白从现实到幻境,

               一、细寻心理线,引导诗文鉴赏玩味                                从上古到未来,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广阔无垠壮
               古诗文中有许多反映作者心理、情感变化的作                            丽多变的宇宙中恣意飞腾。
          品,教材中以编入的李白《行路难》当为典范。教                                   当然,这种情感变化的“线”也常常深藏于文言文

          学设计时,笔者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朗读后                               中。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通过阅读,师生
          用“我从 ______ 句中体会到了作者 ______ 心情”                      不难发现,作者的心情有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如图2):
          句式说话,之后将学生体会到的作者的多种心理变

          化绘制成情感变化的曲线(如图 1):
               接着教师以“请分别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
          心理的?”这个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别从夸张、
          妙用动词、象征、用典、反复、反问句等角度去鉴

          赏诗歌。期间教师适时穿插相关背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诗意、品读诗歌的内涵。通过精读,教
          师带领学生体会到了作者丰富且跳跃的心理和情感                                                    图2



                                                           54

                                                      教师纵横 2020.3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