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教师纵横》2020.3期
P. 59
• •
学科探索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三、巧用“点”成“线”,探寻文章丰富意蕴 或者也可以引导学生把“狗主人是谁”的猜测
《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九(上)的一篇精 的改变找出来:不知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
彩的外国小说。笔者在导入新课后马上抛出一个问 狗——不是将军家的狗——也许是将军家的狗——不
题:文中“我”的父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 是将军家的狗——是将军哥哥的狗。这些“点”找出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兴奋的讨论,很快就找到了答 来连成“线”后,奥楚蔑洛夫的善“变”的性格呼
案:“于勒”——“好心的于勒”——“贼”——“流氓”。 之欲出。类似这样的文章其实不少,在教学时,笔
把这四个“点”串成一条“线”后,笔者接着引导 者认为以“点”成“线”的设计是个不错的选择。
学生思考:这几个称呼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本总有曲“线”不假,但
为什么会这么称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问 现实生活中许多语文课堂却并不引人入胜,或是大
题连成了整节课的主线,于是故事情节(“盼于勒—— 量提问的拼凑,或是零碎讲解的堆积,这与新课改
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和“我”父母的性 所提倡的“大语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教
格特点以及小说的主题等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师能敏锐地把握住文本之“线”,巧妙地从“线”
又如九(下)的《变色龙》一课,教师可以引 入手,结合文本的文体特点,以“线”串内容,以
导学生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文中的那条狗的态度 “线”连情感,以“线”牵任务,以“线”促能力,
的变化:“该死的东西”——“把它弄死好了”“这 语文教学就会化繁为简、思路清晰、主线分明,学
多半是条疯狗”——“它怎么会咬你”“它是那么 生的学习能力也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小”——“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是个下贱
胚子”——“是条名贵的狗”“是娇贵的动物”—— (责编 杨翠玲)
“这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这小狗不赖,
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56
教师纵横 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