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教师纵横》2020.3期
P. 63

• •
                                                                               学科探索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4 课 部编版)为例,教师先将                            将自己代入宋朝都市生活中,沉浸在历史情景演绎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张骞通西域、丝                               的氛围中,这有利于学生对宋朝都市生活的发展变
          绸之路、管理西域。本节课程教学重点为我国古代                               迁进行想象,感受宋朝的社会环境对娱乐活动的影
          历史上中原地区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东                               响,体会那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史料演绎能够实现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但一本教材所能承                               历史的“重现”,有效加强学生与历史时空的联系,
          载的内容有限,且不能编入太多隐身内容,导致学                               帮助其想象历史情景,使其快速、高效地融入到历

          生很难对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有十分全面、深                               史情境中,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刻的理解,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超越课本范畴的疑问。                                  四、史料推动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于是,教师可阅读《二十五史妙言详解》中关于张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是
          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并在课上投影给学生看,                               人们了解历史的基础,亦是历史教学实现言之有据

          如“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张骞                               的前提条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历史上
          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                               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何事,更是为了发散学生的历
          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等。通过教材                               史思维,培养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历史作出公平、

          之外的史料,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拓展,学生的历                               客观的历史评价,提升历史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而
          史视野也豁然开阔,他们从中更容易了解到人类文                               这一切,都需要史实作支撑。史料记载着大量史实,
          明的进步得益于中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沟通以                               因此,历史教师根据需要依据史料展开教学,在教

          及几大文明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对《沟通中外                               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作出高效、准确、客观的
          文明的“丝绸之路”》也就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评价,由此推动其思维发展,加深历史理解,提升
               三、史料加强时空联系,助力学生历史想象                             历史核心素养。以《辛亥革命》(《初中历史》八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学生不可能将历史                            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9 课 部编版)为例,关于“民
          事件或人物脱离历史时空去学习,反而需要从相应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教学,教师可以依据史料
          的历史时空中观察历史事件发展趋势,把握人物思                               进行教学。课前,教师可寻找史料中体现“民主共
          想特征,研究历史价值。虽然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                              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容,并在课堂中列举出来:《国

          但史料是加强历史时空联系的重要媒介,教师可在                               粹学报》为清末资产阶级国粹派的权威性学术刊物,
          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当时                               刊行七年,1911 年某段时期一度销路不畅,于年底
          的情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融入历史情境中,                               停刊,后更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列举

          提高代入感,为更真实地感知历史魅力、体会历史                               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辛亥革命给
          文化底蕴提供依据。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国粹学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从哪里可以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12 课 部编                            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又体现在何处?等。

          版)为例,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宋朝都市的                               经过思考,学生可以给出回答:辛亥革命于 1911 年
          娱乐活动及宋词、元曲,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10 月 10 日爆发后,《国粹学报》的销量就受到了影
          举例来说,在教学中,教师想要加深学生对宋朝都                               响,销量不畅,其年底停刊应当与更名相关;“民

          市生活及娱乐活动的了解,可以分别选用《东京梦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在《国粹学报》更名《共
          华录》《燕翼诒谋录》这两份史料中对宋朝都市生活、                             和杂志》后重新变得抢手。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可
          文化的描写片段并展示给学生看,再让学生以此为                               以促使学生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课文内
          基础,分成多个不同小组,在两个片段中自由选择,                              容进行深度思考,推动其思维发展,进而加深其对

          演绎不同情境。通过对史料的演绎,学生很容易地                               辛亥革命的历史理解,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



                                                           60

                                                      教师纵横 2020.3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