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教师纵横》2020.3期
P. 58

• •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学科探索 •教师纵横  互联网杂志


               “欣喜”是因为解衣欲睡时忽然瞥见了一抹柔                                以七年级(下)课本中选编的《台阶》一课为
          美的月色,苏轼心想,那么美的月色,不好好欣赏                               例。这篇小说是自读课文,如果教师没有找到一个
          一翻,实在是枉费了月亮的好意。于是他穿上衣服,                              较好的突破口,那么引导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把握那
          欣然出行;可是转念一想,被贬到黄州四年了,在                               么长的文章及情节,并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

          这荒僻的地方谁有雅兴陪自己半夜去欣赏月色呢,                               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还是从“线”
          一时间“孤独”的情绪涌上心来;也就在这一瞬间,                              入手:通过引导,让学生结合小说情节的四个环节,

          作者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了承天寺,巧的是朋友                               围绕“台阶”找到小说的叙事“线”: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那种好朋友之间才有的默契感
          令他“开心”不已;与好朋友一起漫步,有柔和皎                                开端  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   (1. 为什么)
          洁的月色陪伴,心情自然是恬静、甜美、明快的,                                ↓        ↓                   ↓

          这种快感作者只用了十八个字表达 :“庭中如积水空                              发展  父亲准备造高台阶新屋   (2. 怎么准备)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明暗交替、                                ↓        ↓                   ↓
          抑抑扬扬、亦真亦幻的美妙月色把读者也带入了一                                高潮  父亲建造好九级台阶新屋  (3. 有什么感受)

          片皎洁、恬静的境界之中,整篇文章虽然没有一个                                ↓        ↓                   ↓
          字描写作者苏轼此时的心情,但读者均能体会得到                                结局  父亲却感觉很不自在     (4. 为什么)
          他的那种“陶醉”感;从这美妙的意境中走出来,

          作者感慨万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找到“线”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每个环节设
          人如吾两人耳。”这处议论抒怀,寥寥数语,却意                               计一个关键问题,并将这四个问题也形成一条“线”,
          味隽永,这当中有作者被贬的“惆怅”,有对人生                               把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主题以及标题“台阶”的

          的感慨,也有赏月的欣喜,与好友漫步的悠闲。在                               内涵等几大重点串讲起来。其中问题 2、问题 3 主要
          这自嘲与自慰当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艰                               服务于对“父亲”形象的探究,从父亲艰辛、漫长
          难政治处境的一种“乐观”的胸怀和“旷达”的生                               而执着的准备工作和建造新屋的过程,他的形象便
          活态度,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一目了然:老实厚道,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

               无独有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亦如此。                           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文章短小精悍,情感跌宕起伏,文字清新隽永,耐                               既有物质上的理想,更有精神上的追求。而问题 1、
          人寻味,当代著名学者梁衡称它们为我国古典文学                               问题 4 是服务于小说的主题:父亲为什么要想造高

          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台阶新屋?(是想实现改善居住环境的生活愿望,
               总之,把作者蕴含于诗文中的跌宕起伏的心理、                           更是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可为什么建成后他却不
          情感用抛物线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形象生动,又便                               自在呢?(一方面父亲一辈子辛劳惯了,一旦不能

          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劳动,便有点儿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父亲的物质
          此外,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一目了然,可谓是一举多得。                             愿望实现了,精神追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却并没有
               二、把握叙事线,准确理解深刻内涵                                实现)文本中的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物质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叙事往往                             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他的精神追求受挫令人感伤
          引人入胜。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准确地理清叙事这条                               的同时又发人深思,结合这一结局,教师可以引导
          “线”,不仅小说的“故事情节”这一要素能被快                               学生抽丝剥茧、逐层提示“台阶”的深刻内涵,引
          速捋清,而且顺着这条“线”也能较全面地把握人                               导学生对父亲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的多元思考,

          物形象,从而快速领悟文章的主题。                                     由此,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55

                                                      教师纵横 2020.3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