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24-5期
P. 13

管理智慧



            的局限性。因此,“岗课赛证”旨在通过与实际工作场                            证”融通综合育人通过工作岗位、课程改革、职业技
            景相结合,提供更贴近职业需求的培养机制。                                能大赛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

                 其次,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的实施过程                          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
            中,满足岗位需求既是要求,也是目的。在人才培养                             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技
            过程中,单纯地追求专业技能并不能完全满足职场                              术技能人才。
            发展所需。“岗课赛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首先,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中,工作
            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这                            岗位与人才培养“融通”起到关键作用,它有效地解
            些能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满足工作                              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人才“不适用”等问
            岗位需求。                                               题,促使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接,提高了
                 此外,“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关注个体发展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
            和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岗课                             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特长,                                  其次,在课程改革方面,构建了“岗课赛证”融通
            通过针对个体需求的人才培养,学生能够实现自我                              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标准与工作岗位标准、职业标准
            价值的最大化,满足职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岗位                              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技能大赛
            需求。                                                 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接 。这样
                                                                                                       [4]
                (二)以课程改革为立足点                                    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正实用的知识和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以课程改革为立足                            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点,通过课程改革,实施岗课融通、课赛融通、课证融                                再次,在职业技能大赛方面,通过课赛结合的教
            通,实现构建“岗课赛证”互融互通的课程体系,实现                            学模式,将大赛融入课程及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职业
            构建育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分银行”评价模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
            式改革。                                                技能水平。“课赛融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
                     “
                 首先,岗课融通”将工作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有                          争意识,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和
            机结合。通过课程改革,对接行业的职业标准和技术                             团队合作精神,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
            规范,将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                                 最后,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方面,将“1+X”职业
            需求,并且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资格等级证书融入课程及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组

                 其次,“课赛融通”将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                           织学生考证和培训。“课证融通”构建了育训结合的
            学相结合。通过课程改革,构建课赛结合的课程体                              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
            系及教学模式,将职业技能大赛融入课程。学生通                              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创新
            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和                               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还可通过比赛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                                   三、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综合
            提升。                                                 育人的现状
                 最后,“课证融通”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与课程                              一直以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大胆实
            评价相结合。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学分银行”评价模                            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
            式,将“1+X”证书的要求及标准融入课程及人才培养                           人才的实践,构建了多样化的“岗课赛证”互融人才
            体系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资                              培养模式,如“课证融通”模式、“赛教融合”模式、“赛
                                                                                               [5]
            格考试和培训,不仅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                              证课相通”模式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高了技能人
            力,而且可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才培养质量。但是也存在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一
                (三)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落脚点                             是实施“岗课赛证”融通不够综合全面,或者注重“课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证融通”,或者注重“赛教融合”,或者注重“课岗结
            才培养为落脚点。新时期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培                              合”,系统性不足,广度不够;二是人才培养以职业技
            养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                             能培养为重、德技并修“综合育人”不足,深度不够。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岗课赛                              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11
                                                      教师纵横     2024.5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