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2024-5期
P. 23
管理智慧
接导致中小学劳动精神的缺失,很多中小学生也存 效和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以诊断劳动课程开
在轻视劳动、认为劳动低贱的思想,他们不愿意参与 展的质量和效果,为其今后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劳动,甚至会逃避劳动任务,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建构科学
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推进中小学劳动课
(二)传统劳动教育目标的异化 程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从调查可知,当前各教
我国劳动教育目标经历了“凸显体能—侧重生 育行政部门较少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各
产—变成工具—突出技术”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 学校也很少制订劳动教育计划、明确劳动课程目标
之初,劳动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党的十一届 和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计划性和评估标
三中全会后,劳动与技术合成为“劳动技术课”,以培 准缺失,导致许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无序,
养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术为目标,劳动教育窄化 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劳动学习成果无法有
为工具理性的范畴;21世纪初,劳动教育被纳入综合 效评估。
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被窄化为社会实践 。可见, 三、《新课程方案》背景下劳动课程建设的对策
[4]
传统劳动教育目标与课程经历了服务生产—重视技 (一)树立科学的“劳动素养”观,重塑学生劳动
能—偏向实践三个阶段的发展,劳动课程主要在于 价值观
满足生产建设需要、政治形势需要及经济发展需要, 劳动素养是学生在长期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将劳动当作个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忽视了劳动教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育对劳动者的劳动素养的培养和促进人性价值回归 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
的重要价值 。劳动属于人的生命活动,在于满足人 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
[5]
[6]
之生存的现实性需要,体现并实现人的生命性存在。 质等方面 。劳动教育应是基于劳动、在劳动中的教
劳动教育的价值是使人获得谋生的劳动能力或劳动 育,劳动只是育人的载体与通道,劳动教育的落脚点
力,还是满足人作为人的类属性的需要?显然,传统 在教育而非劳动。劳动本身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通
劳动教育目标的异化导致劳动教育长期忽视了劳动 过劳动育人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劳动教育既要
对“人”的类属性的重要价值。 帮助学生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确立正确的劳动意
(三)劳动课程的支持体系不足 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更
劳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需要师资、场地、设施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
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 合素养。劳动观教育本质上是劳动者的世界观、人生
持。从实践看,师资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影响 观教育,是学生作为劳动者的素养教育。只有这样,
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门新兴课 劳动教育才能跳出劳动技能本位的局限,实现从训
程,首先,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劳动课程师 练劳动技能到促进劳动者素养发展的转向。劳动是
资,只能从其他课程转岗部分教师,但这些教师仍 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
然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且专业化程度很低。其 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
次,劳动课程场地与设施等资源的极度匮乏,直接 素养教育,重构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
导致劳动课程陷入实施困境。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实 识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重要价值,明白无
践性课程,对实践的空间、场地、资源要求与传统的 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能为社会创造价
学科课程教学存在差异,从当前劳动课程的资源开 值,就都是“劳动”,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引导学生
发看,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空间场地不足、资源不够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明白自身劳动责任,形
丰富、劳动内容单一等问题。最后,家庭、社会支持 成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
力度不够。由于家长劳动教育观念错位,家长普遍 (二)打造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形式
对学校劳动教育不太热情,更不会利用家庭劳动教 劳动课程应以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遵循科
育的优势引导学生从事劳动。学校所在社区也有丰 学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课程
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但社区普遍将自己置于劳动教 目标与内容,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有组织地逐步
育的主体之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不愿支持 展开。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常规的日常生活劳
与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 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之外,还要将创造性劳动
(四)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不完善 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与其他学
劳动教育评价是指对劳动课程的开设、实施、成 科课程不同,劳动课程属于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在
21
教师纵横 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