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2024-5期
P. 97

理科研讨



            使内容难度与能力要求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                                  (二)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化整为零”能力
                                             [1]
            平,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学习数学知识 。因此,遵循课                                学生学习新知识往往遵循“综合—分析—综
            时安排进行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某一知识点或                              合”的过程,即先从整体上形成初步认知,再通过各
            知识群里不断深入学习,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知识                             种途径分析并解决框架下的各类问题,梳理内部知
            点亦会呈现出一定的零散性,不同板块的知识学习                              识的关联,最后回归到总体认知上,通过总结回顾
            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学生很难流畅地完成单一板块                              对整体形成更清晰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整”和
            的深入学习,未能从宏观的角度建立整体认知,难以                            “零”的互相转化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即如
            发掘同一板块下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容易导                              何分析问题涉及的相关知识,与如何调用所学知识
            致知识结构松散。                                            解决问题。可见,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整体观念,教师                           教师应不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
            应跳出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完成课时教学的思维,                              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深入研读教材,发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深层关联,根                             能力,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投入学习中,充分
            据一定的主题和逻辑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为此,教师要确定特定的教学主                             性。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建立大情境,基于同
            题,围绕同一主题梳理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根                             一情境设置任务群,让学生通过大情境感知整体,
            据学生学情特点打破课时的限制,优化教学顺序,将                             并且在解决一个个小的任务时,厘清不同知识点之
            多个课时的内容有机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性                              间的关联,再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解决大情境下的总
            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当前教学知识与过                             体任务,由此建立对知识框架的感性认知。在开展

            往已学内容的联系,搭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而                             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明确学生的学
            对同一个类型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                              情特点,基于其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需求、兴趣爱好
            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新学知识中,培养                             来创设任务情境,从而给予学生优质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为例,在本
                 以沪科版初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为例。函数作                           节课中学生将会认识平行四边形,并了解矩形、菱
            为“数与代数”中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                            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课程开始前,学
            师可以将八年级所学的一次函数复习与九年级上册                              生对特殊三角形和特殊图形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
            第21章二次函数相结合,在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将“函                            可以带领学生按照“整体认知—梳理关系—总结”
            数”学习作为一个整体,从而推动二次函数的学习。                             的方式明确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关
            教师让学生回顾学习一次函数的方法,复习函数的                              联。教师用道具为学生演示各种类型的平行四边
            概念、图像、性质等,并在二次函数解析式表现形式                             形,并且通过图形变换让学生直观地回顾曾经接触
            的学习中,与一次函数进行对比。                                     过的矩形、正方形和菱形,提出问题:“平行四边
                        表1   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教学                         形+(什么条件)=特殊平行四边形”,学生逐个梳
                                                                理,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2
              函数特例     y=kx(k≠0)          y=ax(a≠0)                 矩形=平行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
                       描点绘图:当 k>0 时、当 描点绘图:当 a>0 时、                 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
              研究方法
                       k<0时               当a<0时                     并且发现:
              研究结果     k影响图像增减性           a影响图像开口方向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一
                 通过复习一次函数回顾函数性质的方法推理出                           组邻边相等)
            二次函数的性质,将复习课与新课整合在一起,能够                                       =矩形+(一组邻边相等)
            帮助学生在回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二次函                                        =菱形+(一个角是直角)
            数的新知识,加深对函数学习流程的熟悉程度,建立                                 在理解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
            该板块学习的整体框架。学生通过类比、推论的方式                             关系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绘制结构图。通过梳理三
            深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为后续函数                             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学生明确各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个图像的特殊点,从而加深记忆,完成从一般平行四
                                                            95
                                                      教师纵横     2024.5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