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4-6期
P. 8
前沿视角
幸福2.0理论模型下
教师内发生命力的提升路径
李 莹
(广西师范大学)
摘 要:教师内发生命力是支撑教师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的生命价值被各方需求
和角色挤压,导致其内发生命力日渐变形和萎缩。因此,提高教师心理韧性已是题中之义。当下心理韧性的
研究多以学生为对象,针对教师心理韧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校教师群体,忽视了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
内发生命力的提升。鉴于此,应以幸福 2.0 理论为基础框架,通过建构教师个体认同、内外兼修意识和专业发
展意识,以期探寻提升教师内发生命力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幸福2.0理论;内发生命力;心理韧性;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4)06EM-0006-04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 tionship)、意 义(Meaning)和 成 就(Accomplish⁃
[3]
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 2035 ment) 。在国内,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术后康复、心
年,要使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 理辅导、学生教育之中,如张侍玉团队采用元分析的
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但究竟何为幸福?如何获得 方法,发现 PERMA 干预能降低癌症患者的负面情绪
[1]
[4]
幸福?往往没有明确的回答。当下外语教师作为教师 和癌症复发恐惧,提高其主观幸福 。在国外,该模型
[2]
群体的重要成员,面临诸多消极情感 。在其自我生 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中,如学者李子炫和刘永灿
命价值日趋挤压的当下,教师应当如何由内焕发生 (2022),通过实验发现 PERMA 模型下的五大因子与
机值得深思。幸福 2.0 理论模型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 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息息相关。幸福 2.0 理论模型
心理念,致力于回答“如何获得幸福”这一问题,但至 用五个元素具象化了“幸福”这一抽象概念,指引人
今仍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理论模型。2020年,经 们关注幸福,走向幸福,追求幸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将教师幸福感作为重要内容 生命力指的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力和生存发展
纳入 PISA 2021 总体框架。由此可见,从本体意义的 的能力(本文特指心理韧性) 。可以说一个没有内发
[5]
角度唤醒教师内发生命力(又称心理韧性)刻不容 生命力,即心理韧性低的教师,不仅会陷入自我倦怠
缓,而要提高其心理韧性势必要降低影响其心理韧 的状态,丧失持续发展的动力,更会直接影响教育成
性的危险性因素,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鉴于此, 效和育人质量。有关教师韧性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本文将基于幸福 2.0 理论模型,从本体功能上探究广 年代中后期,“Teacher Resilience”(教师心理韧性)一
大教师“如何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克服其危险性因 词首次出现在博迪(Bondy)的文章中,并由此引发了
素的具体路径。 教师研究领域的转向热潮,即从对教师压力的研究、
一、幸福2.0理论的内涵及生命力的价值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社会生存环境的研究逐渐转
幸福 2.0 理论,又称 PERMA 模型,是积极心理学 向教师自身韧性的研究,并且持续深化。进入 21 世
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积极心理学一直致力于 纪,随着教师生态环境和信息化时代的剧变,对教师
研究“如何获得幸福”这一命题。该模型认为幸福是 韧性的研究也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研究广度上,
由 五 个 因 子 构 成 的 衡 量 模 型 :积 极 情 绪(Positive 百特曼(Beltman,2011)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教师心
emotion)、投入(Engagement)、积极的人际关系(Rela⁃ 理韧性不仅包含保护性因素,更包含危险性因素。而
作者简介:李莹(1999— ),女,河南商丘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6
教师纵横 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