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4-7期
P. 113
理科研讨
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考查这些基本知识与方法, 颖。这道题没有采用直接问答的形式,而是设置了任
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务单,以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引导学
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学习这种命 生一步步解决问题,这是新的突破,贴合了新课标中
题方式,使它既考查数学和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考 “综合与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活动探究”的要求。
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试题中的“任务一”分为三个小问题,这三个问题以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串联的方式,对“秤纽与秤盘的水平距离为 L 厘米,
2. 将多个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学生融合多 秤纽与零刻线的水平距离为 a厘米”这两个参数进行
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确定。而后“任务二”设置两个小问题以确定相邻刻
“杆秤一头称起人间生计,一头称起天地良心”, 度线的距离,最终达成制作简易杆秤的目标。这种试
这个谚语在蕴含并渗透人文文化精神的同时,还模 题的设计方法给初中数学教师一种提示,在平时的
拟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即用杆秤来称重物。该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探
题融合了物理学科的杠杆原理和数学学科的方程思 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
想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地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既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和物理等多项学科 教师通过对“综合与实践”试题的分析,了解了
的知识,又需要综合考虑杠杆原理中各个参数之间 试题考查的内容重点与要实现的目标,明确了今后
的关系,如力矩的计算、距离的测量等,从而得出正 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向。2023年南宁市中考数学“综合
确的结果。这道题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该题 与实践”试题的命题指向意图极为明显,就是想告诉
题目很长,名词较多,理解题目意思是正确解决这道 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抓好基
题的前提。这种题目给了教师提示:在日常的数学教 础知识的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
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 养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开阔
养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开阔 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长学生知识,促
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长学生知识,促 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要注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3. 通过问题转化能力的考查,检验学生的数学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应用能力 三、以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为抓手,培养初中
这道题的问题是基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 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它使用了杠杆原理进行称重。想要很好地解决这 数学“综合与实践”试题在今后的中考卷面上将
个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将实际问题和物理 会继续以新题的形式出现。研究者认为,题目虽新,
公式转化为数学问题,再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确定 但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万变
需要运用方程与函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 不离其宗。“综合与实践”试题考查的知识与方法都
任务二的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正确地分析并转化 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但是,这类考题因其具
为“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这是解决该问题的 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性、多学科融合
关键。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 的特点及其创新性,使学生常常感到难以对付。在历
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将数学 年的中考中,考生在“综合与实践”试题所获得的分
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分析问 数比较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
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基础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还应积极开展综合与实践
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 活动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
学也要注意多设计这种类型的练习,锻炼学生将数 其在应对相关类型的试题时胸有成竹。
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 (一)以教材为抓手建构数学学习体系,提高
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以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为导向,考查学生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综合
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实践的内容要求中提到:在真实情境中,结合方程
与北部湾经济区历年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试题 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抽样与数
比较,本题在考查背景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比较新 据分析等内容,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数学化,探索数
111
教师纵横 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