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2024-7期
P. 88

文科教学



            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                                                 参考文献
            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壮族文化的魅                                 [1]陈平 .数字化教学平台助力语文生成性阅读
            力,如听壮族文化传承人讲座、观看壮族传统歌舞表                             教学: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为例
            演、参与壮族手工艺品制作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                            [J]中学教学参考,2024(15)        .
                                                                   .
            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2]陆瑞干 .探究八桂教学通平台在初中阶段教
                 总而言之,“八桂教学通”是以数字教材为核心,                         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4(7)           .
                                                                             .
            在教学课程组织工具、教学课件工具、资源库、题库、                               [3]陈宏坤 .在阅读和习作教学中有效使用数字
            学科工具库、课堂活动库、授课工具库等基础模块的                             资源的策略研究:以“八桂教学通”数字资源平台为
            支撑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备课、授课以及教学管理                             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4(7)        .
                                                                     .
            等功能,支持课堂教学场景应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4]林有莲 .巧用“八桂教学通”打造小学语文精
            它能帮助教师提升备授课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利用                             彩课堂[J]广西教育,2023(25)         .
                                                                         .
            其强大的互动功能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                                 [5]黎媛 .“八桂教学通”在小学中年级现代诗歌
            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                             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3(28)            .
                                                                               .
            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
            台。在探索基于“八桂教学通”将壮族文化与初中语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广西
            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的过程中,让科技成为连接传                              数字资源应用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课题“基于八桂教
            统与现代的桥梁,从而打造互动沉浸式体验,使学生                             学通的壮民族文化渗透初中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壮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激发学生                             (2022ZJY143)阶段性成果。
            深入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                                                             (责编     罗汝君)
            同,从而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学生,让民
            族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绽放光彩。

                (上接第80页)                                        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成果有
                 三、创造和谐环境,提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所了解,也能让其他学生从中获得新知,更有助于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僵硬,课堂活动的形                           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进行深
            式比较单一,学生受制于教师的威严,往往不敢主动                             度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
            质疑和提问,不敢与教师对话和交流,课堂活动的有                             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的
            效开展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意                             价值。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
            义重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在这种宽松、
            创造和谐教学环境是指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和                              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有效提
            人际关系环境,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促进他们的                             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
            学习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总而言之,在“三新”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活动
            差异,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                             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维,通过问题导向、设
            同学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教学的氛                             置活动任务和创造和谐环境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
            围更加融洽,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                             与学习,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
            动,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思考和主动学习。                               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
                 以《沁园春·长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                         断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为提高语
            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毛泽东主席展开讨论,探                              文课堂教学效果做出积极贡献。
            讨他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评价他的领导才能。例
            如,教师可以提出“毛主席的哪些事迹让你印象深                                                 参考文献
            刻?”“他是如何成为一位伟大领袖的?”等开放性话                               [1]高冬雪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
            题,引起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                             学[J]汉字文化,2019(2)      .
                                                                     .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发                                 [2]张彩娟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
            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这些                             学模式的转变和思考[J]新课程,2022(20)              .
                                                                                     .
            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学生的观点以清晰、直观的                                                            (责编     杨翠玲)
                                                            86
                                                      教师纵横     2024.7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