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2024-8期
P. 106
理科研讨
形式新颖的活动设计,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 质、发现问题解决中的潜在问题,及时反馈学生在思
使他们在趣味互动中主动思考,开拓更多解决问题 路、策略等方面的优劣,帮助其摆脱思维定式,从中
的思路,更主动乐于接受这些新形式活动的挑战,学 获得提升。例如,在汉诺塔游戏活动中,学生最终通
习效果因此成倍增长。同时,这些活动能够有机衔接 过多次尝试成功解题,但解法迂回曲折、效率低下。
不同学科知识,实现 1+1>2 的综合育人目标。简言 如果仅比较最后成功与否,学生很难认识到自己逻
之,形式多样的设计是数学科技活动持续吸引学生、 辑过程中的漏洞,也就无法获得提升。以王同学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保 例,笔者发现他忽视了汉诺塔移盘的“小盘在上、大
证,需要教师高度重视。 盘在下”基本规律时,就及时反馈这个逻辑漏洞,启
(二)设计针对性强的数学科技活动内容 发他反思改进,避免其被错误思路束缚。当他最终解
同质化的活动内容很难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 出题目时,笔者再就解法的合理性与效率提出进一
求,也无法达到立体化的培养效果。针对不同群体要 步优化的建议。另一方面,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评委老
设计难度略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发挥个性化培养的 师进行专业点评,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度的指导。评委
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以游戏环节为主的活动 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和经验出发,指出学生解题过程
内容。例如:利用彩色纸板或积木,设计不同图形拼 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方法不当等问题,并提供切
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各种拼法,体会几何图形的组成 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同时通过横向对比不同解法的
特征,用三角形拼成正方形、长方形等,感知三角形 利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这种启发式的
作为基本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规律;准备各种 学习评价有助于学生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学习和
几何实物模型,在光线处放置一面屏幕,让学生移动 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且可以在不同解法中发现问
模型观察在屏幕上投射的影子的变化,思考影子形 题的多面性,提升综合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形成更严
状的变换规律,培养空间几何观念,等等。这类简单 谨的学术思维。
直观的活动内容,能基于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从密切 过程评价与专业点评是学生实现思维突破的关
情感体验出发,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针对高 键外在驱动。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在短期内使学生得
年级学生,则设计以思维体能锻炼为主的活动内容。 到明显的提升,更能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例如,以汉诺塔著名智力游戏为情景,要求学生思考 惯和思维模式。这种能力的持续性提升将对学生未
如何高效地将所有圆盘从 A 塔移至 C 塔。教师先将 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分组,发放纸板制作的汉诺塔实物模型(3/4/5 总而言之,数学科技活动以其形式新颖、内容丰
层),让学生亲自操作移动圆盘,体会移动规律和递 富、方法生动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归思路。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发现移动过程中的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数学科技
数学特征。接着,根据操作体验,带领学生用数学语 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运用
言抽象描述汉诺塔问题模型(函数递归关系式),然 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立体化的数学思
后探讨最优移动策略,即最少移动步数及其递推公 维训练。
式。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从模型出发思考优化方
[3]
案 。如此,通过纸板模型的直观操作,快速深化和拓 参考文献
展学生对汉诺塔模型与递归思维的数学认知。 [1]吴建 .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
设计针对性强的数学科技活动内容,旨在使科技 有效方法[J]小学生(下旬刊),2023(9) .
.
活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2]林以洪 .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求,促进他们在数学科技领域的全面发展 。这种个 与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 .
[4]
.
性化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还能够 [3]林煜珍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让他们在学习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模式优化路径[J]亚太教育,2023(4) .
.
(三)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评委的点评 [4]孙暾 . 在益智游戏中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
仅有结果评比很难让学生准确地定位问题和获 养:以数独、魔方、九连环为例[J]理科爱好者(教育
.
得提升。一方面,应强调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过程 教学),2021(5) .
性评价强调的不是学生的成功与否,而是注重学生 [5]王安洲 .奥数多种解题思维在小学数学行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考、分析、创新等 问题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8) .
.
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本 (责编 罗汝君)
[5]
104
教师纵横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