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2024-8期
P. 23

德育探索



            助信息平台和志愿者服务网络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                              外具有励志精神的典型人物,通过精心设计的宣传
            题。助人资源的有限性则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                             方案,定期举办以励志、感恩、诚信等为主题的报告
            与和企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源。助人效果的不明                              会,采用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和形式,大力宣传这些
            显则因为缺乏对助人活动的评估和反馈,建立健全                              榜样,以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
            效果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助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                               外,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了一个政府、学校、行业
            性。为提高助人实效,需要优化助人机制、拓宽助人                             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协作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
            渠道、提高助人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强调助人链                             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创业机会。在赋能成
            与资助链、自助链的有机结合,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                             长与项目支撑方面,以勤工助学岗位为基础,探索建
            和共同发展。                                              立了一个以项目制资助为补充的支撑体系。这个体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平台,通
                 1. 建立认定与评估机制,衔接资助链,改变资助                        过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赋能和
            工作理念                                                发展能力。通过创建平台揽资源,搭建自助链,发展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应坚持“助人自助”的                          学生自助能力,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怀与精准
            核心理念,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师生能够认识到                             帮扶,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得到了                                  3. 激发助人原动力,耦合助人链,提高学生助人
            促进。这一理念的实施,标志着高校从单纯的物质资                             能力
            助向全面的育人模式转变。                                            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开展深
                 为确保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学校建立了“四精”                          入的思政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资助工作机制,并打造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
           “四体联动”的资助信息网络平台,保障资助工作做                              内在的助人原动力,而且为他们成长为具有社会责
            到认定精确;利用数字服务平台,综合分析学生的家                             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基础。例如,积极组建自主互助
            庭状况和消费数据,以科学的方法确定资助对象,确                             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参与助困和志愿服务的机
            保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民族地区                              会。这些社团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支持,耦
            高校的资助管理办法,包括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助                             合了一个强大的助人链,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形
            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 ,为学生                            成,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互助合作
                                                  [4]
            提供多样化的资助选择,确保“应助尽助”。这些措施                            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助人,也提高了自己的
            体现了对资助工作管理的精细要求,并形成了国家                              助人能力,确保了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学
            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                            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过程紧密相连,更加符合学生
                    [5]
            资助体系 ,致力于实现资助工作的精心育人。                               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不断提升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建立                               二、“资助—自助—助人”育人模式经验成果
            了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资助项目进行评估和反                                 (一)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体系
            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和需求变化,准确评估                                 1.资助工作制度
            并调整资助策略,确保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                                 为确保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学校对制
            机制的建立,能更好地衔接资助链,确保资助工作的                             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构建一个协调联动的精
            连续性和完整性,促使资助工作理念发生根本性的改                             准资助工作体系,涵盖了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
            变,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分配、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确保资助资源的合理配
                 2. 创建平台揽资源,搭建自助链,发展学生自助                        置和高效利用。一方面,对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进行
            能力                                                  优化,以确保各项政策与措施能够相互协调,形成合
                 为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怀与精准帮扶,高校                           力,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资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时
            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和“学习通”等数字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的资助管理规范,包括资助流程的标准化、
            全面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家庭背景、消                             资助资金的监管机制,以及资助效果的评估体系,确
            费习惯、资金奖励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驱动模式下                             保资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完善勤工助学管理
            更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支持和关注,从                              办法,明确了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工作内容、薪酬
            而实现全程精准帮扶。例如,在励志文化与榜样引领                             标准,以及学生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使之更加规范和
            方面,重视同伴教育的影响力,积极发掘和培育校内                             可操作。另一方面,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通
                                                            21
                                                      教师纵横     2024.8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