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4-8期
P. 8
前沿视角
育,如深入民俗社区的田野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 教学
感受东道国的文化魅力,在交流中实践他们的跨文 场景体验式教学
化能力。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 过程体验式教学
的是技能下的态度认知,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则是
在包容态度的基础上认可我国从古至今在物质精神 中华文化认同
上的成就,并能在行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因
此,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建立在跨文化能力基础之
环境 跨文化能力
上。高校应该发挥大学校园人文思想浓厚的独特优
课堂环境 知识
势,除了完成基本要求的文化教育课之外,还需进一 校园环境 技能
步厘清教育目标,有预见性地构建民间交流平台,为 社会环境 态度
国与国友好交流作出贡献。 图1 中国文化认同教育体系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跨文化能力的 为达到体系的平衡,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实施。其
培养主要集中在留学生的交流技能和态度认同的塑 一,教学主管部门要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明确教
造方面。例如,在中秋活动中,留学生需要进行主动 育教学目标,合理利用其所具备的条件和资源,统筹
交流,这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还包括其他如行为甚至 规划,为其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课堂
思维的深入交流。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 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课堂环境与校园
首先点评留学生在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对他们的 环境对教学主管部门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控性;社会
思维和作业给予肯定性评价;其次在游园活动中,教 环境则更多地对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加以甄别,特
师应及时对留学生的认知进行总结归纳,如向留学
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
生讲述中华文化的意义,让其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信息,需要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其
最后让留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将自己的经
二,要加强师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注
历和了解到的中秋故事制作成视频并传递给家人,
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
帮助其家乡人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起到讲好中华
教学,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场景体验式教学或者
文化故事的作用。
过程体验式教学;针对教材、课时与教学环境等要素
四、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的构建
的限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包括设备、课时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一个反复且长期的过程。
等。上级部门也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编
研究发现,文化认同与留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内在动
写校本教材及教辅材料,丰富教学素材。其三,以跨
[7]
机等相关 ,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不会轻易改
文化能力为着眼点,全面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知识、技
变,这与他们的性格、人生经历等个人特质密切相
能和态度等综合素养,关心留学生的文化需求,积极
关。以斯潘塞的洋葱模型为例,动机和个性隐藏于洋
发挥文化环境等资源,结合非正式教育,潜移默化地
葱模型的最核心处,依次向外展开到个人形象、社会
塑造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从知识上看,应结合
角色、价值观、态度等,最后达到最外层的技能和知
课程系统化地讲授中华文化,包括历史、地理、文学、
识。在研究中,来华留学生具备一种复杂的文化态
语言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学部门和教师的
度,不单单有认同,还有其他情感。张伟认为,人们大
共同参与商讨;从技能上看,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留学
体上会对外来文化表达包容理解的态度,但真正需
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与思维判断能力,把以教师
要他们采取行动接纳的时候,他们则会在内心表达
为中心的纯讲授课程加以改造,保证教师在讲授必
[8]
抵触 ,不仅如此,即使在人们的文化认同的情形下,
要知识的前提下让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给予他们
还会出现由认同到不认同的退步。要实现来华留学
充分表达和交流机会,让学生留下来华后美好的初
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多方面的考虑。结合之前
始印象。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强化正面价
的分析,将文化环境的塑造、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跨
值的引导,帮助留学生树立“知华友华”的良好态度。
文化能力的评价等因素组合,搭建成以下中华文化
而对于留学生的偏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分享自己
认同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的经历、分析偏见原因,让留学生思考并最后达成正
确的共识。 (下转第27页)
6
教师纵横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