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2024-9期
P. 68

课改论坛



            探讨语文教学如何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等主题教研                              文课堂教学中完成相应的引导和知识讲授后,由家
            活动,结合对线上的教研内容,协调组织线下集中研                             长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劳动实践,调动家长对学生成
            讨,构建立体式学科教研活动。例如,组织教师线上                             长的关心关注情绪,实现家校共同育人。例如,在五
            线下同看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教学案例,针对                             年级上册《父爱之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父母
            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融合环节进行探讨,分享教                              无声之爱”“父母日常中不易察觉的辛勤付出”主题,
            学经验、教学困惑以及教学创新点,进行微教案设计                             利用家长微信群、家长 QQ 群等在线家校合作平台,
            及集体研讨;再在校内线下活动模拟真实教学场景,                             发布“精心设计或打扫居室”“清理杂物”“整理衣橱”
            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协作教研,提升语文                             “餐后洗碗”等家庭劳动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帮助
            教师的跨学科教研能力。                                         家长做家务的行为转化为日常习惯;或者利用微课、
                (四)从评价入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衡量学科                          钉钉平台等进行直播授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方
            教学效果                                                面的指导,要求学生记录并实践这些劳动任务,同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                          邀请家长以照片形式记录学生的劳动瞬间,为学科
            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小学生在语文实                             教学提供反馈与评价。通过架构家校共育桥梁,使学
                                        [4]
            践中容易生成过程性劳动成果 。据此,应将评价的                             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有效衔接,降低教学内
            关注点从学业成绩延伸至学生发展需求及潜能开发                              容的重复性,并提升丰富性与多样性,从而提升学生
            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一是紧扣整体实                             的劳动意识与技能。
            践活动,建立活动效果评价表单。例如,针对“田园诗                                创新性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索,融合语文学科
            与农耕文化”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项目活动,教师借助                             的劳动教育元素,提升学科教学的道德审美度与实
            钉钉网络平台中的填表功能,制作《“田园诗与农耕                             用性,成为面向未来教育的趋势之一。秀田小学的模
            文化”综合性学习项目评价表》,收集学生的学习效                             式是对“互联网+”理念的成功运用,基本覆盖教、学、
            果反馈数据,生成相应的统计报表、图表,据此进行                             研、训、评各环节,有效弥补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
            综合分析,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二                             在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践条件、应用场景以及
            是贴合学科知识测试评价,建立单元学习或阶段性                              评价体系等的不足,形成了低门槛、可借鉴、可复制
            学习的《学生素质能力分布表》,包括语文知识的掌                             的“互联网+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实践成果,为同类
            握程度、课文文本劳动技能的了解程度、个人知识技                             学校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能的应用表现等,收集和了解学生素质状况,以辅助
            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补足短板、提升素质。三是                                                参考文献
            围绕学生的生活环境,建立学生个人的《日常劳动表                                [1]施光宏,朱娉娉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
            现红花册》,将学生在校、居家积极参与劳动的表现                             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
            情况统计到表单中,以学生喜爱的标注红花方式体                              例[J]语文建设,2022(10)      .
                                                                     .
            现进步程度,激励学生从小参与劳动。这些表单的建                                [2]周宜霏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化
            立和应用,都是建立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在线填                            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2)          .
                                                                       .
            报”+“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平台权限方式向特定的                               [3]袁磊,叶薇,徐济远,陆乙丹 . 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家长反馈,在保护学生的隐私和积极性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及提升路径[J]                       .
            上做到数据共享下的合力育人。                                      现代教育管理,2023(10)       .
                (五)从家校共育入手:架构家校共育桥梁,提升                             [4]吕超越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2.
                                                                       .
                 家庭与学校不是孤立的教育单元,而是紧密相
            连、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基于“互联网+”,能够更有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研学
            效地构建家校共育的桥梁,将劳动教育从校园延伸                              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至家庭乃至更宽阔的天地。一是借助学生和家长都                             ‘互联网+’实施策略研究”(2022ZJY1909)阶段性研
            乐于参与的直播平台,邀请家长代表向学生讲述自                              究成果。
            己的创业、从业经历,传递劳动精神与价值观。二是                                                            (责编     罗汝君)
            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课后“家庭辅助课堂”,在语
                                                            66
                                                      教师纵横     2024.9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