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2024-9期
P. 79

文科教学



                (三)反馈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有效性                             教师若不深入理解和贯彻,将难以将教学评价与课
                “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导                           程设计有效对接。缺乏对新课标理念和目标的深入
            向在课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效的互评,既能                             理解,会导致教学评价与课程设计之间的理论和实
            够让教师了解学生,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                             践脱节。因此,教师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新课
            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实现更优质的学                              标,以确保教学评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习。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单向输出为主,把                             需求和整体发展。
            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往往只是为了评价而评                                 (四)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不科学
            价,学生难以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很容易忽                                 一方面,教与学不一致。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需要
            视掉学生的反馈与感受,导致学生出现不愿学习、不                             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引的,但在具体实践中
            想学习、学不好等问题。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                            会发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全面,对教学目标的理
            学模式,在评价上的互动性及完善,能够十分有效地                             解不准确,影响了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从
            帮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大大地提高学生                              而导致教与学的分离。例如,很多教师对教材内容分
            查漏补缺的能力和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有效性                              析得不够深,也没有深入去解读和分析语篇,在开展
            的提升。                                                教学时往往会侧重于知识点,而非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脱节的原因                          也有些教师依然将自己定位在教学的“主导者”上,
            分析                                                  突出的是“教”,导致学习活动评价的设置与教学目
                (一)未形成课堂评价意识                                    标不一致。另一方面,学与评不一致。教学评价实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                           上是一种激励机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建立在
            的即时观察和反馈意识,是导致教学评价脱节的关                              评价的基础上,发挥激励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
            键因素之一。教师通常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                              力和信心,两者是同步发展的。然而,实际上依然会
            态和面临的困难点,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不一致的现
            策略。例如,教师可能只通过表面观察判断学生的理                             象,比如,课堂评价过于单一且面向的是整个班级的
            解程度,而未能深入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                              学生,缺乏针对性和客观性;教学目标与评价指标不
            具体问题和个体需求。这种情况导致课堂上的教学                              一致导致评价过于随意和盲目。
            评价常常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学                                  三、“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习情况,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解决                             中的应用策略
            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培养更强的课堂观察和反馈意                                 (一)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识,通过持续的学生互动和个性化指导,确保教学评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培养,包
            价能够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而有效支持                              括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
            教学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教师应根据这些能力要求,精确制定教学目标,确保
                (二)未掌握课堂评价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表层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依赖传统的测验和                           还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作者意图。通过针对性的
            考试形式进行评价,而缺乏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
            方法。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有其固有的优点,如量化和                             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
            客观性,但难以有效结合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评价                              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
                                                                                      [2]
            和综合性评估。新课标强调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
            展,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                             的冬天》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前激发学生对冬天景色
            力等多方面的评价,然而传统评价方法可能无法全                              的想象,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在教学过
            面覆盖这些要求,导致评价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之                              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深
            间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入分析文本,探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
                (三)未深入研究新课标要求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形式,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能未能深入研究新课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
            标对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新课标不仅仅是一                              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全面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作业
            纸文件,它代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最新发展,                             或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
                                                            77
                                                      教师纵横     2024.9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