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2024-9期
P. 87
文科教学
区教师间的实时互动与共同观课,打破了地理界限 性地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使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
的束缚,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深入剖析课堂实况, 教学目标。由此,明晰了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措施,从而推动 是推动思辨性阅读任务群学习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因素之一。
(三)利用数据诊断,精准反思改进 2.改进教学,优化作业
课后,回扣本次研究主题“基于思辨性阅读任务 针对数据所揭示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
群的作业设计与实施”,针对研究目标与问题,进行 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高度重视并重点聚
深度的回溯反思,结合AI系统的数据分析和“人脑智 焦课堂导学作业设计的不断优化,增强学生思维能
能”的观察,按照“三上两反思”的思路,在个人反思、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团队点评和数据分析与报告之后,完成基于数据的 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和实效
综合研究,通过集体研讨提出新的方案并用于下一 性,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次教学的优化与改进。 (1)基于 AI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数据的教学
1.回溯反思,数据诊断 迭代
为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团队成员与徐 通过对提问类型数据展开深度剖析,发现徐老
老师多次聚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尤其是 师在提问时,相对更侧重理解型问题,高级认知问题
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细节,筛选出教学行为时间、提问 的占比较少,特别是在分析、评价和创新等方面的问
类型、S-T教学分析等类型数据,从科学分析的视角, 题存在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对学生的
以问题解决为目的进行数据分析与教学反思,力求 高阶思维发展形成限制。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
通过对数据的多维度、多角度剖析,更全面地了解学 应适度提升分析型、评价型和创新型问题的比例,以
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使课例研究更精细化、科 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思考以及创新表达。同时,极
学化,为改进学与教提供有效的策略。 力避免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出现无认知问题,要将课堂
例如,AI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中 S-T 数据分 时间用于提出富有深度且具启发性的问题,保证每个
析工具所生成的 Rt/Ch 量表(见图 2、图 3、图 4),为评 问题都能够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从而推
估本次课例研究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从量表来 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见表1、表2、表3)。
看,这三次课均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 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学过程中,持续利用数据
课堂上的参与相当充分。这不但体现出教学是以学 分析和诊断问题,并调整提问策略,设计出更具开放
为中心、把课堂归还给学生的理念,而且证实了先设 性的问题。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即结合
计作业再细化教学活动的做法是有益的。在教学资 文本中的案例、导学资料中的实例以及个人或他人
源的整合方面,先有作业的框架,教师能够更有针对 的生活经验阐述他们的观点,并组织学生参与辩论
1 Ch 1 Ch 1 Ch
0.8 0.8 0.8
0.6 0.6 0.6
对话型 对话型 对话型
0.4 0.4 0.4
0.2 混合型 0.2 混合型 0.2 混合型
0 练习型 讲授型 Rt 0 练习型 讲授型 Rt 0 练习型 讲授型 Rt
0 0.2 0.4 0.6 0.8 1 0 0.2 0.4 0.6 0.8 1 0 0.2 0.4 0.6 0.8 1
Rt/Ch:0.53/0.18 Rt/Ch:0.48/0.18 Rt/Ch:0.55/0.16
本节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混合型 本节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混合型 本节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混合型
练习型:Rt≤0.3 练习型:Rt≤0.3 练习型:Rt≤0.3
讲授型:Rt≥0.7 讲授型:Rt≥0.7 讲授型:Rt≥0.7
对话型:Ch≥0.4 对话型:Ch≥0.4 对话型:Ch≥0.4
混合型:.3<Rt<0.7,Ch<0.4 混合型:.3<Rt<0.7,Ch<0.4 混合型:.3<Rt<0.7,Ch<0.4
0
0
0
图2 反映课堂教学模式的量表 图3 反映课堂教学模式的量表 图4 反映课堂教学模式的量表
(第一次执教) (第二次执教) (第三次执教)
85
教师纵横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