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2024-9期
P. 89
文科教学
表7 《表里的生物》 第二课时三次教学设计框架
核心 单元 第一次执教的教学设计框架 第二、第三次执教的教学设计框架
素养 语文
培养点 要素 学习任务群结构 导学作业及实施效果 学习任务群结构 导学作业及实施效果
作业一:填写“人物印象卡”。
作业一:作者是一个怎样
任务一:聚焦观点,了解 本道题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
的孩子?本题设计了事例
任务一:从观点变化, 驱动任务 转化为外显的阅读表达活
揭秘、心理探秘、语言寻秘
看人物成长 链接第一课时内容,出 动,精心设计阅读与鉴赏题,
等 3 个小题,以选择或填
交流:长大后的冯至 示驱动任务:既然“表里 引 导 学 生 借 助“ 人 物 印 象
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不
是 怎 么 看 待 儿 时 观 有生物”这个结论是错 卡”,聚焦作者形象,从文中
同角度至少写出 3 个人物
点:“这样的话我不知 的,依据也有漏洞,如果 提取关键语句,抓住具体事
印象。本题的设计紧扣本
说了多久,也不知道 能 与 小 时 候 的 作 者 对 例,有理有据地谈人物印象。
课课后习题,充分发挥作
到 什 么 时 候 才 不 说 话,你会把表里的真相 这一题相较第一轮的设计,
业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开
了。” 告诉他吗 更体现了开放性、探究性,将
展阅读表达活动,有利于
阅读要求和评价标准嵌入阅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阅读
任务二:探思维过程, 读活动中,使学生在有理有
感悟任务
品人物精神 任 务 二 :探 思 维 过 程 , 据谈人物特点的同时,也初
语言 体会文 作业二:填写“观点陈述
思考:作者是一个怎 品人物形象 步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
运用 章是怎 卡”。如果有一次与儿时
样的孩子?从文中找 思考:作者是一个怎样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
样用具 的冯至对话的机会,你是
相关事例,印证自己 的孩子?从文中找相关 例说明观点的”
思维 体事例 否会把表里没有生物的真
的观点 事例,印证自己的观点
能力 说明观 相告诉他?请你选择支持
点的 的一方(正方:会/反方:不
作业二:填写“观点陈述卡”。
会)的观点,分点写出理
任务三:穿越时空,议 任务三:穿越时空,辩表 本题题干未做修改,但是这
由,记录关键词即可。本
发现的意义 里的真相 两次磨课,不断对评价量表
题旨在引导学生基于作者
交流:围绕驱动问题 进行了优化,不仅细化成两
形象,聚焦驱动问题“是否
“如果能与小时候的 交流:围绕驱动问题“如 个层级的评价指标,还努力
会 把 表 里 的 真 相 告 诉 作
作者对话,你会把表 果能与小时候的作者对 实现生生、师生、生师等多元
者”,进行思辨性阅读:结
里的真相告诉他吗?” 话,你会把表里的真相 评价。这样的评价设计不仅
合文本事例、资料袋中的
运用文中的例子、资 告诉他吗?”运用文中的 能测评出学生真实的学业成
事例、生活中自己或他人
料袋中的例子、生活 例子、资料袋中的例子、绩,还能助力学生同步对照、
的事例说明观点及理由。
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 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 改进、提升,从知识评价转向
本题还设计了评价表,引
说明观点 子说明观点 素养评价,体现“教—学—
导学生进行评价
评”的一体化,最终促进学生
阅读素养发展
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教研团队进一步 导致原本应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失去了其独特魅力,
开展深入剖析。 且不利于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悟。于是,在后续的教
例如第一次教学时,需要边读课文边感悟作者 学实践中,徐老师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恰如其分的
童年的形象并完成选择题与填空题,虽然有了练习 调整,显著增加了朗读训练的比重。通过这样的改
量,但是作业形式开放性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进,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再次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形
活跃度,且实施过程中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无 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法充分完成作业。基于这样的观察证据,第二次教学 依据“事实+数据”的范式,经历三次教学两次反
就进行调整,将选择题和填空题改为完成“人物印象 思的教研过程,借助 AI 技术所生成的翔实数据和教
卡”,使作业灵动起来,让学生对作者童年的形象特 研团队观课的证据,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
点把握更为准确、更为丰富。 方式,使教学更具适应性和个性化,从而实现教学、
又如,在第一次教学观课时,团队的教师敏锐地 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该课例(见表 7)在 2024 年广
注意到,课堂上开展朗读活动的次数偏少。这一现象 西教育研究院开展的“八桂大讲堂•教研之春”第三
87
教师纵横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