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2024-10期
P. 112
理科研讨
学习范围变得更为宽广,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但是, 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
当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在开设实验课时,其实验内 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
容通常局限在课内,没有很好地将课外的相关知识 极性。
融入实验课程之中,使实验内容显得较为单一。由于 (二)创设良好实验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实验内容单一、实验场景单一,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 物理是一门理科类学科,知识相对抽象与枯燥。
实效性不强,致使学生很难继续通过实验环节探究 学生在缺乏实验方面的知识积累与学习经验的情况
[2]
物理的奥秘,这自然不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 下,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现与提出问题,直接影响到
二、基于问题解决角度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学习的氛围与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初中物理教师应
的路径 基于问题解决视角优化实验教学,尽量利用有趣的
(一)依托问题引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资源或创设良好的实验氛围,鼓励学生结合个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内容通常有着 人所学知识及认知经验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使他
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少基础性理论和概念知 们能够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与实验,助推他
识都是通过实验来展现的,以此能帮助学生更好地 们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的知识 。
[4]
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为他们深入学习与探究扎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反
根基。在问题解决视角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 射”的内容时,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设
师可利用问题引出实验,围绕具体教学内容精心安 法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气氛。首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排一些极具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开展实验 并请学生也提出相关的问题的办法与学生一起研究
活动。通过开展实验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 解决问题,设法与学生建立起信任与尊重的关系。教
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 师问:“为什么人们可以看到身边的物体?希望大家
[3]
题的能力 。 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并把自己想到的问题提出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二力平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不发光的物体将光反射到人
衡”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 们的眼睛中。”由于教师的信任,学生马上很自然地
图片,图片有匀速上升的气球,有人们花样滑冰与头 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不少物体本身并不会发光,
顶花盆等。随后,引出问题:这些物体的状态所显现 但是为何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学生这样提出问题
出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静止状态?基于力学视 其实就是告知老师:这是因为不发光的物体将光反
角来看,是否能够体现出力的平衡问题?问题提出 射到人们的眼睛中,所以人们可以看到身边的物体。
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小组开展了实验活动,回 这样,由于教师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
答了关于力的平衡问题,并由此进入新课程内容学 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与尊重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
习。其次,教师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桌面上静放 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由此引出“光的反射”
的书籍和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别受到 的概念。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
哪些力的作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 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些
思考与讨论,并开展实验活动。学生依托问题引出实 基础知识,并大胆地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光反射
验,掌握了书籍与汽车的受力情况,初步掌握了平衡 时遵循什么规律?不同物体表面在进行光的反射时
力、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定义。最后,教师又设计 情况都一样吗?为了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教师指导学
了一个问题:二力平衡需满足哪些条件?问题提出 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验:(1)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
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提出假设:两个力是否 中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 O 点,观察反射
应该在同一个物体上面?大小可能是一样的吗?方向 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
可能是相反的吗?需在同一条直线上面吗?等等。然 线,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认真记录;
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他们在小 (2)入射点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
组内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好 复上述方法操作两次;(3)将纸板的半面往前或者往
实验所需器材,并要求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与完成实 后折,还可以看见反射光线吗?
验,对个人的猜想进行验证。最终,经过实验验证得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带着问题分析实验的现象与
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数据,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顺利掌握
教师依托问题引出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光的反射定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110
教师纵横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