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2024-10期
P. 117

理科研讨



                                                表1 “适宜任务”的四种任务类型
              序号    任务类型             认知要求                   实施过程                           目的
                                关注记忆、算法和结果              自学课本或其他学习材
               1    自学任务                                                       培养自学意识、增强自学能力。
                             获得。                    料。
                                                        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开
                                关注理解及知识的联系
               2    研学任务     (如:公式的推导、概念的理          展研究性学习,在实验、观察              在操作探究中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
                                                    和对比中获得知识及技能方 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解、问题的解决等)。
                                                    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针对重难点、易错点展             修正错误观点,揭示问题本质和关键方
                                关注算法的多样化及最
               3    辩学任务                            开辩论,在质疑与辩论中归            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学会倾听、
                             优化。
                                                    纳总结学习成果。                表达和补充。
                                                        聚焦重难点,解决实际
               4    用学任务        关注知识的应用。                                       提高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思维的训练。                                  成“三角形的认识与分类”;把原本例 1 中“三角形的
                (四)适时评价——促学                                     底和高”分出来单独作为第二课时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共同的评,是一致性的、多                             本节课的定位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节概念
            元化的。合理、正确地进行评价,适时反馈评价,既可                            课,在教学中,教材以垂直概念为基础,引入三角形
            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又能促                             的底和高的概念,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三角形底和
            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评价为下一步的学与教                              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在本节课
            提供方向。在适时评价环节,要确保目标明确,主体                             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

            多元、方法多样,始终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学生                             之间的距离”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知识,
            学习能力的呈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课前教师根                              三角形的高本质上可以理解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
            据教学目标,围绕内容理解、操作、表达和应用等方                             距离”。在设计《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面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课中充分把握好评价的时                              时,依托“四适课程”教学范式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
            机,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或方法,开展针对性                             的知识。
            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                                (一)以适趣情境为导入,初步感知“高”
            或小组成员,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经验出
                 三、小学数学“四适课堂”教学范式的实践过程                          发,设计结构化的数学情境: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三角                           概念和画法”时,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直于直线
            形》中的内容,教材将这部分内容融入“三角形的特                             的线段长度。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先将其转化为平
            性”里进行学习,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行线之间的距离,理解平行线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
            上,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探究。纵观教材发                            接着进一步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应用于平行四边形
            现,“三角形的高”对学生后续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和                             中,即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相应地放在梯形中,即
            初中几何直观的学习都至关重要。然而,教材碎片化                             为梯形的高(见图 2)。这样的对比材料,蕴藏了认知
            的编排导致知识间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学生无法                              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将这条垂直线段放在
           “有联系地学”。因此,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在                             具体的三角形中,是否就是三角形的高呢?这样结构
            教学《三角形》时,将本单元进行结构化整合,将“三                            化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
            角形的概念、边、角、点等内容和三角形的分类”整合                            之间的关联,为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引发学生理性


                                                                                  高
                    高                  高

                                                            底                    底
              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高                 梯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
                                                     图2   初步感知“高”
                                                            115
                                                      教师纵横 2024.10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