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24-10期
P. 25

前沿视角



            求,适应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劳动                             评价维度的量化进行科学研判,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教育评价向精准化转型。其一,“互联网+”技术拓宽                            与科学性。二是确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性评价指
            了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包括显性数据及隐形数                              标。学校结合具体校情,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
            据信息,覆盖全面,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及准确                             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实际成果等多个维
            性,为精准评价提供了更丰富和全面的信息基础。其                             度纳入评价指标中,并细化各维度的具体指标,如劳
            二,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可                            动态度、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形成多层
            以全方位展示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学                              次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精准性和深入性。
            习、劳动成果制作、小组合作以及劳动体验反思等综                             三是实施动态调整与个性化评价。学校以具体的劳
            合信息,形成个性化的学生劳动实践画像,从而为教                             动项目为载体,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学生在不同劳
            师提供更精准的评价依据,帮助教师快速识别学生                              动任务中的表现,实时更新评价标准和方法,以适应
            的优势领域和待改进之处,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                              教育发展的不断变化。例如,在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平
            学习资源并分配适宜的劳动任务。                                     台上,设立“十个任务群”的任务清单,针对不同年级
                (二)为劳动教育全过程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制定分层次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并持续记录学生
                 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立劳动教育数据管理                           的参与情况和表现数据,充分考虑劳动项目的多样
            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记录和更新学生的劳动                              性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实践信息,对所有动态数据进行数据化管理。其一,                             和公正性。
            互联网技术可以系统地记录学生的劳动活动、技能                                 (二)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协同评价
            掌握和进步轨迹全过程,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                                  多元性评价方式要求多方面、多角度、多主体地
                                                                                         [1]
            分析,为劳动教育评价数据化管理提供全面性的原始                             对评价对象进行辨识与确认 。利用“互联网+”平台
            资源。其二,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先进技术,                            作为核心媒介,打破单一的教师主导的评价模式,促
            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自动化分类管理整合的资源,                             进家长、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社会机构间的紧密合
            规范评价方法和数据反馈,提高数据管理的科学性                              作,共同构建一套全面、客观且富有成效的评价体
            和规范性,便于教师、家长、学生快速查找和使用。                             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内的劳动成果,更将触角延伸至
                (三)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劳动教育过程提供支撑                          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实现评价主体
                “互联网+”背景下,打破时空壁垒,便于教师、家                         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一是推动家校社多
            长、社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一,“互联网+”技术可以                           元协同评价。学校通过在线家校联系系统、企业微信
            随时随地进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信息收集及评                               或钉钉家校群等互联网平台,精心设计任务提醒和
            价,对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信息实时记录、储存和共                             反馈通道,如家庭劳动任务反馈表、社会实践参与调
            享,实现数据的透明化与共享性,促进了多元主体之                             查表及定期问卷调查,为家长提供具体而明确的参
            间的沟通与协调,为家长与教师交流教育心得、共育                             与路径,供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劳动表现并针
            孩子搭建桥梁。其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能够实时                            对孩子的劳动表现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促使家长
            点评学生在校劳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家长则能反馈                             积极参与到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评价中,形
            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实际状态与成长点滴,这种双                              成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二是在推动家校协
            向、多维度的评价,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                             同的基础上,发挥社区及社会机构在多元协同评价
            性,有效弥补了单一评价视角的不足,促进了家校之                             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
            间的深度合作与紧密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                             梁,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
            一个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并直接参与到学
                 三、“互联网+”支撑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生的社会实践评价中。例如,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
            构建路径                                                劳动教育基地等机构的专业资源和优势,为学生提
                (一)明确劳动教育评价架构                                   供更加系统、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并对学生的劳动
                 基于“互联网+”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架构,是中小                         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依托“互联网+”构建
            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基础。一是由教育行政                              家校社多元协同评价生态系统,使家长、学校、社区
            部门主导评价标准,确保各地学校和教师在评价过                              及社会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为学生的全
            程中遵循相同的规范。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国家                              面发展发力。三是推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深化。学校
            义务教育监测结果数据反馈、各校劳动教育开展情                              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创造性地融入学生自评
            况的相关数据等制定系统性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                              与互评模块,作为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以及
            门则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区域内各项资源,对每个                             同伴间相互学习与激励的有效途径,以增强学生的
                                                            23
                                                      教师纵横 2024.10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