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2024-10期
P. 26

前沿视角



            自主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                              制度与监督机制。学校率先建立系统化的评价管理
            意识。在具体实施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新                             制度与监督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评价的规范性与有
            的评价平台或优化现有的评价平台,覆盖学生在劳                              效性,包括:明确评价的目标导向,细化评价标准与
            动教育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技能掌握、                             流程,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成立由校领导、教师代
            态度表现、团队合作等,既兼顾全面又具针对性,为                             表、家长委员会及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管理小组,负
            学生量身定制一套既科学又易于操作的自评与互评                              责监督评价工作的全过程,确保评价活动公开透明、
            系统。在自评环节,鼓励学生以诚实、客观的态度审                             公正公平;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时公开评价标准和流
            视自己的劳动过程与成果,反思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程,增强评价机制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提升各方参与
            明确个人成长的方向与目标。在互评环节,督促学生                             度,等等。二是动态反馈,建立多方参与的实时反馈
            从同伴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表现,学习他人的长处,同                             与调整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构建灵活高
            时以包容的心态指出并帮助改正同伴的不足。而在                              效的动态反馈机制是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关
            自评与互评环节,教师要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及时                             键。学校应建立在线反馈系统,包括在线问卷、学术
            组织反馈会议或在线讨论,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点评                              研讨、定期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教师、家
            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评价的标准与意义、学会进行                             长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评价体系持续优
            合理的评价分析、培养成熟且理性的反思能力和合                              化的重要参考,确保评价标准与方法的时效性与适
            作意识,确保自评与互评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应性;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合理建议进行及时
                (三)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                                    研究与采纳,动态调整评价策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依托互联网,开发智能化                          成长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三是师资赋能,提升互
            的在线评价工具,提升评价的效率和精准度。一是开                             联网环境下的评价能力。教师是劳动教育评价工作
            发和推广多样化的在线评价工具。学校利用“互联                              的直接执行者,其评价能力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学校
            网+”技术,开发集在线测试、打卡、问卷调查等功能于                           需制订全面的教师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包括新
            一体的智能化评价系统,自动收集、分析学生的劳动                             型评价工具的使用、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在学生行
            数据,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                             为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重点提升教师在“互联
                                                [2]
            反馈。例如,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跟踪系统 ,采用定期                            网+”环境下的评价技能;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
            的在线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实时跟踪学生劳动整                             训活动(如专家讲座、工作坊、在线课程等),帮助教
            体情况;利用在线打卡系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                            师掌握先进的评价理念与方法;建立教师交流分享
            生主动自我打卡记录每天的劳动任务和表现,形成良                             平台,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浓厚
            好的劳动习惯;运用数字化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                             的评价研究氛围。
            长期表现,汇集各类数据,形成动态成长曲线;使用在                                总的来说,基于“互联网+”环境构建中小学劳动
            线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进行监测与评价,动                             教育评价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能够
            态生成劳动质量监测报告,帮助教师和家长更清晰地                             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公正化和智能化,更好地促进学
            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等。二是引入学习分析平台,为                             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应不断探
            个性化辅导提供决策支持。学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                             索和实践“互联网+”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能技术,搭建学习分析平台,对学生劳动表现数据进                             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识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生
            成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成长报告,为教师制订个性                                                 参考文献
            化的辅导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开发和使用以上智能                                 [1]孙刚成,宋晓鸽 . 劳动教育评价:从普通劳动
            化评价工具,分析每名学生的参与频率、劳动技能发                             引向教育变革与学生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展轨迹和具体的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使教师快速识                              2022(6) .
            别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支                                 [2]韩光耀,石佳佳 . 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
            持和引导,同时让家长及时获取学生的表现数据、更                             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21(3)                 .
                                                                                           .
            便捷地辅助教师制订改进策略。
                (四)完善评价的保障与支持机制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研学
                 多方共建,建立完善的评价保障机制,确保劳动                          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评价                            ‘互联网+’实施策略研究”(2022ZJY1909)阶段性研
            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以及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                              究成果。
            馈改进功能。一是制度先行,建立劳动教育评价管理                                                            (责编     罗汝君)
                                                            24
                                                      教师纵横 2024.1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