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2024-10期
P. 75
文科教学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性问题探究
——以《中外历史课程纲要(上)》第十九课《辛亥革命》为例
田育姻
(广西大学附中百色分校)
摘 要: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性,是使用新版统编高中教科书后教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以《中
外历史课程纲要(上)》第十九课《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应从初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分析、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解
构与分析、深化高中历史教学三个层面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材;课标;衔接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4)10EM-0073-03
2019 年下半年开始,新版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 《纲要(上)》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由初中的三节
在全国逐步推广,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性 课缩减到一节课,即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是新版统编高中教科书发行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的建立”的第十九课《辛亥革命》(以下简称第十九
以《中外历史课程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上)》) 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
为例,这本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编写,涵盖了中国古 订)》对该课的课标要求是:其一,了解三民主义的基
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共十个单元 30 课 本内容;其二,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结束
(包含一节活动课),时空范围广、课程容量多,在课 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局限性。
时不增加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势必要对课堂 对比两本课标,初中课标使用“知道”“了解”这
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因此,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 类的行为动词较多,高中课标偏向“了解”“理解”,体
接性很有必要。本文以《纲要(上)》第十九课《辛亥革 现了对不同学段学生发展水平要求的差异。不难看
命》为例,从课标分析、教材内容解构与分析、教学深 出,高中更重视学生对历史事件意义与影响的理解
化三个部分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性问题,以 和分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关键品格和必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备能力,这是教学中应注意和突出的。但初中历史知
一、初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分析 识是高中历史继续学习的基础,高中课堂教学不应
2017 年版教育部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共安排 脱离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进行。
了三节课阐述“辛亥革命”这个主题,分别是第三单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解构与分析
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八课 (一)设计思路方面。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采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下简称第八课)、第九课《辛 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历史事
亥革命》(以下简称第九课)和第十课《中华民国的创 实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纵观第八、第九、第十
建》(以下简称第十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课,从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到同盟会成立再到武
(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 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线清晰,逻辑性很强,
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 便于初中生理解和记忆。反观《纲要(上)》第十九课,
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采用通史体例,拣选重点形成基本线索,使用“点—
从中可见,初中课标更重视学生对人物、事件过程、 线—面”的大专题设计,在大的历史时空和阶段发展
结果等的记忆,而对事件背景与影响的重视不足。在 规律中略去许多历史细节,甚至出现逻辑链断裂的
作者简介:田育姻(1999— ),广西贺州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
73
教师纵横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