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2024-10期
P. 76

文科教学



            情况,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具备打通逻辑关键点                              民国建立、辛亥革命成功都是顺其自然的观感,不利

            的能力。                                                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解释。《 纲要(上)》恰好弥补
                (二)教科书内容方面。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比                           了这一不足,在内容叙事上,除了新增清政府实行新
            较具体生动,课文辅助系统的“人物扫描”和“相关史                            政、推行立宪的史实,还有意联系到袁世凯和外国列
            事”两个板块多以描述性语言为主,例如对孙中山早                             强对中国政权和平过渡的影响,使两个问题“是立宪
            年经历的描述使孙中山的革命先行者形象跃然纸                               还是共和?”“是内战还是妥协?”萦绕在学生的心头,
            上,配合正文,可以很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另外,“相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0 世纪最初十年正是中国近代
            关史事”和“知识拓展”两个板块补充了许多生动的                             命运变动的关键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要紧紧抓住国

            历史故事,例如第九课“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第十                            人探索近代化的线索,将立宪与共和的大矛盾、大冲
            课“北京兵变”。初中历史教科书将历史细节放大,很                            突展现给学生。
            好地弥补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不足,有利于初高中                                 (四)史料选择方面。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历史教
            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笔者简单整理了初中第八、第                             科书,史料都是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而且编者都
            九、第十课和高中第十九课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见表                             习惯将史料放在课文辅助系统,即以插图形式放在
            1),以便教学过程中进行取舍。                                    “学思之窗”“史料阅读”(《纲要(上)》)和“材料研读”
                 观察表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历史课堂                         (2017 年统编初中教科书)中呈现。笔者对其进行简
            中对关键人物孙中山、关键革命群体同盟会、关键历                             单整理(见表 2),以便于对比初高中使用的史料类型

            史事件武昌起义的过程可以减少着力,新增的林觉                              和数量。从中可看出,初中教科书第八、第九、第十课
            民《与妻书》、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铁路国有和四川                            共使用了 14 个图片史料和三则文字史料,两者的比
            保路运动等在授课时要注意强化。但是,依据课标                              例接近 5∶1;高中教科书则使用了八幅插图,其中有
            等,该课重点应是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                              一半与初中所使用的插图重复,再加上三则与初中
            的意义分析,即前两个子目并不在新概念最多的第                              教科书不同的文字史料,两者比例接近 3∶1。也就是
            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要想让学生了                             说,初中教科书更偏向使用直观生动的图片史料,更
            解这些新概念又不花费太多的课堂时间,可以通过                              重视视觉效果体现;而高中教科书为落实历史学科

            导学案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补充,要求学生课前学习。                             核心素养尤其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增加了文字
            另外,要理顺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实                             史料的数量,以培养学生辨别不同类型史料、鉴别史
            现自然过渡。                                              料价值、提取有效信息、解释历史、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叙事视角方面。初中第八、第九、第十课虽                          基于以上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思
            然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可循,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忽                             之窗”和“史料阅读”;另一方面应多挖掘经典史料,
            视了与革命党人论战的立宪派和在政权过渡中的另                              一节课补充到 5 至 7 个史料为宜,可以将亲历者感
            外两方实力派——清政府和手握重兵的袁世凯。简                              受、后人评价交叉呈现,以解决教学问题、锻炼学生
            言之,初中教科书革命史观叙事色彩明显,容易形成                             的思维。

                                                表1     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对比

                                                    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课程章节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九课
                         孙中山、陆皓东、章炳麟、陈天
                                                                                       孙中山、秋瑾、邹容、黄兴、林
               历史人物      华、徐锡麟、黄兴、宋教仁、蔡 黎元洪                               宣统、袁世凯
                                                                                       觉民、徐锡麟、袁世凯
                         元培、陶成章、邹容、秋瑾
                                                 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广西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铁路国
                                                                          中华民国建立、
               历史事件      广州起义                    起义、安庆起义、武昌起义、各省                       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北京兵变
                                                 独立                                    十五省独立
                         兴中会、同盟会、华兴会、光复                                                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人、立
               机构团体                              革命党人、新军
                         会、革命党人                                                        宪派、新军、预备立宪公会
                                                            74
                                                      教师纵横 2024.1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