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2024-10期
P. 77
文科教学
表2 初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类型对比
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
史料类型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九课
《革命军》书影、《奏定学
徐锡麟、秋瑾、《黄兴绝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 堂章程》、孙中山及其题
孙 中 山 、章 炳 麟 、邹 容 和 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 合影、清帝退位诏书、袁世 词、《民报》创刊号、秋瑾、
图片史料(插图) 《革命军》、陈天华和《猛回 士墓、湖北军政府、武昌 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 辛亥革命形势图、中华民
头》《警世钟》 起义和全国各省革命形 洋将领合影、临时约法部 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
势示意图 分条文 影、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
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林觉民《与妻书》、孙中山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 《民报发刊词》节选、孙中
文字史料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节选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节选
略>序》节选 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向美国人民的呼吁》
三、深化高中历史教学 (二)“未知结构”也是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
(一)不简单片面地评价历史事件,是深化高中 口。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学术争论或学术前沿,满足
历史教学的重要突破口。范红军教授认为如果总是 学生学习历史的寻根需要、渴望鼓励和认可的需要、
“简单片面地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 探究需要和思考需要 。例如,《 纲要(上)》“革命果
[1]
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遽 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不同于初中“辛亥革命的果实被
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非此即彼、非好即环的极端 袁世凯窃取”,在处理这部分时,就可以引入学界争
[1]
思维令人担忧” 。然而,这种较为简单片面的内容在 论“袁世凯是窃国大盗还是北洋军阀首领”,以此激
初中第八、第九、第十课中就可见一斑,除了前文所 发学生思考。此外,抓住历史发展的矛盾之处,巧妙
说的革命史观叙事色彩浓烈外,关于辛亥革命的意 地设计问题也很重要。例如:1. 为什么与革命党人对
义只提及积极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 立的立宪派最终倒向革命阵营?2. 武昌起义为什么
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 会取得成功?它与四川保路运动是什么关系?3. 革命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 党人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却为什么是黎元洪当
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 上了总督?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实施过,不
门”,全然没有提到辛亥革命的消极影响。在高中教 过是纸上谈兵,那为何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科书中则有改变,从积极和消极层面进行双重概括, 笔?5.袁世凯是怎么夺取革命果实的?等等。
即“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 综上所述,《纲要(上)》使用凝练的语言,与初中
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 历史教科书相比,省略了不少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 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师要认真揣摩
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 教科书,把握好初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处理好初高中
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 历史教学的衔接性,解构与分析初高中历史教科书
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 内容,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才能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
观,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
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参考文献
[1]范红军 .试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已知
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结构和未知结构[J]历史教学,2003(4) .
.
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
(责编 罗汝君)
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
后人的根本教训”。只有掌握辛亥革命的双重影响,
才可以说它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75
教师纵横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