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2024-11期
P. 110
理科研讨
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展示 同进步。
网络平台资源、微视频、动画演示等多种途径加深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
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拨,学生逐渐形成规范的论证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示的方法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规范完整的论证过程,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第一课时,教师用任务 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
驱动法给学生设计如下任务。 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任务一:学生动手操作 1。用三角形等工具测量 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任意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把数据记录下来,并猜想 (三)引导深化,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
两组对边AB与CD、AD与BC之间的数量关系。 络,形成核心概念
任务二:学生动手操作 2。用量角器等工具测量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驱动探究,学生对学习内容
任意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把数据记录下来,并猜想 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对所
∠A与∠C、∠D与/B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归纳,通过回顾,学生对所学的
(学习方式: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以四人为一小 数学知识理解更系统、更深入,数学思想和意识得到
组合作进行测量,完成测量记录表,并作出猜想) 进一步提升。回顾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
任务三:回答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 晰的知识网络和核心概念。
具有不稳定性,若不断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你们 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
的猜想还成立吗?” 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把数学知识表达出来,做到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师特别设计了一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并对学生进行引
个互动环节: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操作几何画板,拖动 导深化,归纳提升。
平行四边形 ABCD 的某一顶点,不断改变平行四边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教育学
形的形状。教师则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图 生时应掌握的时机和方法。因此,在教学的深化与提
形和实验数据的变化,鼓励他们对比不同形态下平 升阶段,基于学生在上个环节中自主学习和合作交
行四边形边角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直观、生动的展 流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探索
示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了平行四边形的特 过程,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性,还进一步验证了他们之前的猜想。 将知识点以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展示,引导出一系列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不仅需要直观的探 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这些问题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
究,更需要理论上的证明。因此,教师为了用更为严 潜能,更促使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与
谨的方式去验证和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给学生设 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课堂知识提炼归纳,
计了任务四——论证猜想。 形成核心概念和知识点的清晰脉络,从而落实了学
任务四:论证猜想。 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已知: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CD,BC=DA;∠B=∠D,∠A=∠C。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教师一边利用信息技
在论证猜想的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运用信息 术展示已探究过的问题,一边提出如下问题串。
技术手段,如希沃白板 5 的倒计时功能,为学生营造 问题 1:“在回顾平行四边形论证猜想的过程中
出一个既紧张又充满条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 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
思考,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论证之前的猜想;其 问题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论证猜想的
次,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学习,使他 过程,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边与角具有哪些性
们在合作交流中彼此碰撞思维,交流自己的论证方 质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法和思路;最后,让各个小组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 问题 3:“用文字描述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性质
们小组的论证方法。在论证方法和思路的展示中,各 是否可以用几何语言表达?”
小组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有的严谨 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探究的知
细致,有的简洁明了。在展示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 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
展开了深入的评价和讨论,通过共同探讨,取得了共 点的理解,还能够拓展思维、巩固记忆及有效地锻炼
108
教师纵横 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