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2024-11期
P. 81
文科教学
与道德价值。相应的,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考查学 选取上丰富作业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
生知识点的记忆,而应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 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通过
维、创新能力及跨学科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跨学科 跨学科案例分析,深化对政治事件的理解;其次,结
作业设计使教学评价手段更加全面多元,能更准确 合社会实践丰富作业内容,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
地反映学生综合素养,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政治知识的认知;最后,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采用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选项丰富作业内容,满
基于以上必要性分析,作业设计对课堂的推动 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探索初中道 和实践能力。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教学
德与法治课程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更好地为道 主题为例,融合地理、生物、政治等多学科知识,为学
德与法治课堂赋能,更好地为学生减负增效,更好地 生设计综合性实践作业(见表 2),要求学生通过实地
实现培养多元人才的长远目标。 调查、数据收集、分析验证等方式,分析环境问题,探
(一)基于跨学科教学理念,拓宽学生视野 讨生态影响,评估相关政策的效果,并运用准确的语
跨学科教育就是要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 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一篇调研报
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视野。在初中 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 维,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与评估能力,为学生
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仅仅依靠政治课本的 日后进行更高阶的学术探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
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立足跨 基础。
学科理念设计作业内容,将政治知识与文学、历史、 表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作业
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让学生跨越学科界 一、作业主题
限,从多个维度和角度深入理解政治现象。以“我国 “守护绿色家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
的政治制度”为例,将历史知识融入对我国政治制度 二、作业内容与步骤
(一)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根据选定的主题,各小
演变的分析,设计跨学科课后拓展作业(见表 1),要
组在课余时间对目标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如学校周边的
求学生从历史脉络出发,探讨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
公园、本地河流沿岸等。在调研区域内,对居民、商户、环
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论证和探讨历
保工作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思维 (二)数据分析与方案设计。数据分析(政治、生物、
深度。通过这样的跨学科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 地理角度)运用政治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
解政治制度的历史根基,促使他们认识到政治制度 政策执行不到位、发展观念不合理等因素。根据分析结
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切身体会到 果,各小组设计一套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成果展示与宣传。各小组制作一张宣传海报,
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突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
表1 “我国的政治制度”课后拓展作业
题,展示小组设计的方案亮点。各小组在学校内选择合
一、作业内容: 适的地点张贴海报,并向同学进行讲解宣传。
古代政治制度部分:选择我国古代至少一个典型的
(三)紧扣“多元人才”育人目标,创新作业形式
历史时期(如西周、秦朝、唐朝等),介绍该时期的主要政
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与人工智能时代
治制度。
近现代政治制度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政 的全面到来,能够引领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升级的多
治制度,分析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人民当家作主、 元化、创造性人才越来越紧缺。教师要紧扣“多元人
广泛的民主性等,并说明这些制度对新中国建设、经济发 才”育人目标,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深度,大
展、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胆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和作业设计形式,摒弃传统的、
作业要求:围绕以上两部分内容,以小论文的形式完
单一的抄抄写写式作业模式,从作业题材的选取、作
成作业,字数不少于500字。
业完成的方式以及作业成果的展示等方面不断创新
(二)立足“以人为本”教育观,丰富作业内容 作业形式。首先,设计情境模拟与案例分析类的作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 业,把课堂知识转换为让学生在模拟的政治情境中
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形式,提升学生
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中 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其次,设计小组合作式作
心,结合跨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作业内容,促进学 业,要求学生围绕作业任务分工协作共同讨论解决
生全面发展。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作业题材 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
79
教师纵横 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