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2024-11期
P. 84

文科教学



            应满足于课堂上对几个生活实例的简单讲解,而应                              考,产生共鸣;最后,设定具体性目标,充分考虑学生
            深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教—学—评”一体化                             层次差异,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如此,方能
            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确保教、学、评三者高度统一。此外,教师应明确单元
                (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语文要素实则是课程标准中阶段性目标的细化。在
                 教学形式单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相较而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应紧密围绕
            言,小学生更关注具有趣味性与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要素,明确短期内的阶段教学目标。以《纸
            若教师依旧坚持“填鸭式”教学,不仅会阻碍学生进                             船和风筝》为例,全文注音的设置旨在结合一年级学
            行深入思考,还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产生不                              生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部首查字法等方式
            良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突破教材的限制,积                             预习课文,实现自主阅读。
            极引进课外知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一步                                (二)结合习作主题,制订教学计划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看,确定习作题
                (三)学生缺乏课堂主动性                                    目是保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只有
                 学生课堂主动性的缺乏严重影响教学互动的效                           紧紧地围绕习作题目,确定习作的任务和目的,才能
            果,进而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更大挑战,导致整                             够建立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习作教学过程和活动内
            体教学效果不佳。在此情境下,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                             容,且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从
            考与加工明显不足,他们往往只能接受教师基于自                              而保证语文习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小学语文
            身理解所传授的知识,难以真正把握知识的核心与                              习作教学中,每个教学步骤和活动内容都必须严格
            本质。因此,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着重激发学生的课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
            堂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这
            与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                              一举措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且可以
                                                   [1]
            习惯,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保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并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且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教
            策略                                                  师要对学生目前的习作水平和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确核心目标                                       特别是对题目的深入分析,从而做出相应的优化调
                 首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践行“教—学—                           整。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
            评”一体化理念,明确教学核心目标,以清晰明了的                             学为例,本单元围绕“生活万花筒”这一主题展开,教
            教学核心目标作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同时,                             师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取印象深刻的事件,按照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                              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清
            异,促进教学实践进程的多元化;其次,教师在制定                             晰、有条理的叙述。从文体角度看,此作属于记叙文
            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情感、                            范畴。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学生常因缺乏事先的习
            态度的正向发展等方面出发,通过准确预判教学目                              作规划而导致流程失控,进而影响习作质量。针对此
            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目的。与此                              现象,教师可紧密结合习作主题,制订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                             方案,以引导学生高效开展习作活动。具体而言,教
            和评估机制,保证教、学、评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                            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提供如“难忘的一次旅行”“印象
            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完成。此外,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                             最深的一次值日”“照片里的温暖”等贴近学生生活
            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核心,同                             且具体明确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口头表达与互动
            时促进学生发展。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制                             交流,结合个人经历选定题目并进行初步叙述,以此
            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                              激发学生的回忆与创作欲望。
            目标上,按照目标中的有关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                                (三)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整和优化 。以《端午粽》为例,作者采用“总分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
                     [2]
            构描绘端午粽,体现了对端午佳节的深厚情感。首                              念充分拓展课堂教学活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进一
            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长期性目标,引导学                             步提升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致力于通过
            生积累生活素材,并应用于写作实践中;其次,设定                             丰富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保证“教—
            即时性目标,通过设问、导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                              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就需要保证课堂活动的
                                                            82
                                                      教师纵横 2024.11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