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2024-12
P. 76

文科教学



                 2.把握特质,开辟路径                                    过语言藩篱、直抵文本表达内涵的能力。
                 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创作原则,                               其次,在传统考评中,对文学性文本表达意旨的

            与其他非文学性文本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就意味着                              考查一般都围绕文章题目、意象呈现和人物特点等
            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汲取信息的固有认知,引导学                              几个维度进行。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呈现,这一类型的
            生以文学性的思维方式,介入到文学作品的品读过                              考查形式和抓手则有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紧
            程中,感受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扣文本蕴藏着表达中心的关键句,要求学生着眼于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                           整篇文本所呈现的信息,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
            礼赞》一文教学为例。文本中的经典意象“白杨”与百                            这样的方式,着力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将关键性语句
            度百科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在外形特征上虽然完全                              视为一条通道、一扇窗户或者一面镜子,具备“窥一
            一致,都展现出枝叶茂密、枝干挺直的特点,但基于                             斑而知全貌”的能力;还可以借助文本中概念的阐释
            文学性文本的特质,由此而生发出的精神内涵,则是                             来考查学生综合把握信息和运用信息来描述相关事
            百度百科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基于当下文学性文本                             物、现象的能力。命题要求学生针对既定的话题,自
            的考查趋向,教师要善于将文本中事物的生物性特                              主选择合适的视角,尝试从文本中甄别信息、提取信
            征与精神世界高度融合,从白杨的生长环境、分布范                             息、聚合信息,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准确表达。
            畴以及生长过程等维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不                              同时,试题考查重视多维地关注学生生活,具备了鲜
            畏艰难、顽强抗争的可贵精神,完成对文本中意象的                             明的探究性特质,学生无法一下子从文本中直接获
            文学洞察和审美观照,由此才能更好地顺应初中语                              取答案,而要充分整合生活经验,将文本的阅读与自
            文考查的要求。                                             身的生活进行关联,借助文本中的人或事发现现实
                 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和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在辨                           生活中的真善美。
            析,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属性,确定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教学策略:积极创新改革,唤醒对文学作品
            例如,鲁迅笔下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和杨绛先生的                             的阅读潜能
            散文《老王》,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                                 1.文本细读,在文本载体下丰富解读成果
            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有着各自迥异的不幸命运。虽然                                 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以做题
            同属于文学性作品,但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不同点则                              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课文就变成了考试的素材,阅
            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提供了不同的比较模式和思                               读也就相应地异化成为考试。看似能够顺应考查的
            路:散文侧重于运用客观性的认知来展现和倾吐主                              心理状态,但学生只有考试经验的积累,而无实质性

            观性的内心活动,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与人物内在                              的文学素养的提升,终究将语文教学陷入了治标不
            情感高度契合;而小说则通过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                              治本的尴尬泥潭。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范例和
            活的虚构化人物和情节,以典型的特征来展现生活                              载体的效能,在扎实细致的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良
            现象,揭示生活本质。                                          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
                 二、命题趋势及教学策略二                                       聚焦并彰显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十分重要。以
                (一)命题趋势:更加关注内涵解读的深度                             史铁生先生所著的经典作品《秋天的怀念》为例。该
                 首先,对语言的赏析是考查学生文学性文本阅                           作品以朴实厚重的文风,在平静似水的描述中蓄积
            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种类型的                             了一种勃发的感人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像作者一样,
            题型虽然所涉及的视角相对细微,但却能够穿透文                              具备从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丰富的价值意
            本的内核,准确考量学生对文学作品丰富内涵和巧                              蕴。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中三次“看花”这一极
            妙表达的理解。基于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文学语言                           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细节,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关联
            的赏析应该呈现出如下的倾向性:聚焦“这一篇”文                             和深度细读,感知作者文学性创作的特点:作者始终
            本独具特色之处,关注文本中别具意蕴的关键性词                              以“看花”为基本线索,三次不同情境和状态下的“看
            语的解释和理解。因此,在命题设计上也应该力求内                             花”,正是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生活态度逐步变化
            外之间的有效融合。所谓“外”,即关注文学性语言的                            的呈现。只有彰显教材课文的范例价值,形成这样的
            外显形式,如言语样式、修辞手法和描写策略等;所                             细致品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性素养的发展,由
            谓“内”,则指向于蕴藏的丰富含义,重点关注学生透                            此才能真正契合当下语文课程的考评方向。
                                                            74
                                                      教师纵横 2024.12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