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2024-12
P. 77

文科教学



                 2.互文支撑,在全新视角下促进深度阅读                            能出现的二元矛盾,而转向多元化的感知。
                 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单元化、类群                            (二)教学策略:把握内在规律,强化对文学作品

            化的课程组织方式,摆脱单篇教学强度不足、思维                              的品析鉴赏
            含量缺乏的问题,要求教师从多维联系的角度出                                   1.探索洞察作者用意的基点
            发,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文学储备,助力学生认知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要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
            能力的形成。                                              规律,一般从可感、鲜活的具体事件入手,将学生的
                 例如,《范进中举》和《变色龙》都是享誉文坛的                         认知思维逐渐融入其中,进而感受作品内在强烈的
            经典作品,两者之间既有天然联系,又有明显差异,                             艺术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大
            是践行互文阅读理念的绝佳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                             意,且对于后续作品的鉴赏有着非常鲜明的感性认
            先组织学生以互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                              知,在后续的评价、提炼和判断的过程中,深度体悟
            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价值意义,形成相对丰富的感性
                 首先,教师拓展联系,形成两篇文本的碰撞,引                          认知,并做出相应的审美判断,此即为“入”的质态。
            导学生联系阅读并探寻两者之间的共同指向,即借                              如果说“入”关注的是“有什么”的问题,那所谓“出”,
            助各自不同的典型人物,达成抨击社会制度不公、揭                             则重点关注“为什么”的问题。初中语文命题考查从
            示人性丑陋的表达用意。其次,两篇经典文本虽然时                            “入”到“出”的转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以
            代不同、民族不同,但文本中的两位主人公胡屠户和                             小说文体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鉴赏时,应当
            奥楚蔑洛夫,都有着类似的形象内涵。教师可以拓展                             梳理并概括情节发展的趋势或者观察场景的感受,
            两篇文本创作时作者的生平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拓                              继而提炼文本中典型人物的形象,最后从小说创作
            展作品的时代特征,探寻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                              的主题用意出发,感知作者如此表达的真实价值。而
            方法和价值意义,感受文本异曲同工的表达之妙。最                             散文的教学,既要依托具体的语言文字进入文本情
            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两篇文本独特的艺术表现                              境,又需要在情境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最
            手法。比如,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展现了                            终洞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达成“言意兼得”的
            出神入化的表达效果;文章设置了精彩的反转情节,                             教学之境。
            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进而凸显了文                                  从“有什么”到“为什么”,在学生理解内容、把握
            本表达的内涵。                                             主旨之后,教师还需要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入手,丰
                 互文阅读的开展,彰显了单篇文本鲜明的个性                           富学生内在的思维路径,从而顺应考查命题的应然

            以及多篇文本的类群化联系,不仅可以更大程度地                              趋势。
            拓宽艺术化思维,更历练了学生辨析感知、提取聚                                  2.开辟提升思维能力的多维路径
            合、品味欣赏等文学文本阅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命题趋势及教学策略三                                   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也积极鼓励学生的多元化理
                (一)命题趋势:自主阅读的指向更加鲜明                             解、个性化理解,但“哈姆雷特”再怎么丰富、再怎么
                 入选命题的文学性文本一般都文质兼美,包含                           变化,也只能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成为其他的人
            不少名家名篇,因此,考查的关注点更应当聚焦在文                             物。这就决定了文学性作品有着相对固定的价值意
                                          [2]
            学性特征上,凸显“文”的艺术价值 。                                  蕴。因此,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冲动和思维认知,
                 首先,这一类题型更多指向作者艺术化的表现                           就应该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无论是在认知体认,
            手法,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手法的作用和艺                              还是情感的共鸣,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触动,从而在
            术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针对具体文本的特征和亮                              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对作品的二次审美创造。
            点,灵活设置题型和考查内容,如可以阐释文本题目                                 首先,教师需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准
            的表达用意,可以对作者描述视角以及形成的表达                              确把握、再现、还原作者的表达意图。然而,学生对此
            效果进行赏析,也可以聚焦谋篇布局的独特艺术。其                             存在着严重的认知误区,这与教学中教师提升学生
            次,这一题型的考查虽然有着一定的认知考量,但绝                             思维意识的路径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教师在教学
            不固化和封闭学生的思维,而是在必要的规则下给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予学生充分、广阔的自主思考空间,避免传统命题可                             发现,学生通常这样理解作者的(下转第 103 页)
                                                            75
                                                      教师纵横 2024.12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