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2025-2期
P. 109
理科研讨
这道线段求和题涉及的几何知识有角平分线、 为顺利构建起从已知条件到求解之间的桥梁打下
圆内接四边形、圆周角定理、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 基础,帮助学生习得解决几何综合难题的思维方
形、三角函数等。该题图形复杂,涉及的几何知识丰 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疑难问题
富,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有较多的知识性桥梁 的能力。
需要去搭建。在初读问题求解 AB + BC 的值时,学生 (三)拟定解题方案
常常会直接联想到能否求出 AB 和 BC 的值,再将它 为了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构建起解决问题的
们相加,显然这样的思路行不通。正向思维应该是通 几何知识脚手架,教师应该通过正向思维分析已知
过“圆内接四边形”让学生能联想到四边形 ABCD 的 条件和隐含条件,提取有利的二阶结论,通过逆向思
对角互补,那么这个结论有什么用处呢?本来“BD 平 维引导学生自然联想到采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化解求
分∠ ABC,∠ABC=120°”可以自然得到“∠ABD=∠CBD 解答案所面临的难点,并拟出遇到的难题和解题方
=60°”,再结合“DH⊥AB, DH= 3 ”可以求解出 BD=2。 案。方案内容如下。
然而很遗憾,BD 并不是求解的目标线段。由于图形 从正向思维出发,可以从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的复杂、知识的综合、常规思路行不通等阻力,学生 中得到哪些有利的结论呢?
对问题无从下手。由于这道题是教师在“一题一课” (1)△ACD是等边三角形;
课堂中为学生展示的具有探究性、挑战性和典型性 (2) Rt△ BHD 中 ,∠HBD=60°, DH= 3,解 Rt△
的问题,为了能够正确解释这道难题,教师必须指导 BHD得BH=1, BD=2。
学生厘清问题的题意和思路。 从逆向思维出发, AB 与 BC 的长度难以分别求
(二)理清问题题意 出。已知线段 DH= 3, BH=1, BD=2 与目标 AB + BC
为了能够厘清思路,解答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 有怎样的关系?能不能从几何图形的角度实现 AB +
生以波利亚解题思想和教育数学理论为指导,利用 BC?能不能运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将两条线段的和转
微课形式,研究解法,帮助学生习得解决几何综合难 化成与之等长且能够求解的线段?
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针对以下四个问题展开追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这个方案的意图是因为有
问,帮助学生厘清题意,为解题做准备。 了前面的梳理,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正向思维分析
问题1: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提取有利的二阶结论;通过逆
问题 2:通过已知条件我们能推导出哪些隐含条 向思维引导学生自然联想到截长补短法,从而化解
件? 求解答案所面临的难点,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构建
问题3:题目求解的是什么? 起解决问题的几何知识脚手架,初步拟定解决问题
问题 4:我们如何由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求解出 的基本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数学
问题答案? 思维能力的提升。
解题思维导图见图2。 (四)执行解题方案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这些问题的意图是以波利 根据上述拟定的大致解题方案,首先,教师要求
亚的解题思想为指导,设计问题串链,步步引导,层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的方法解决
层深入地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中的几何图形, 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思考后,在教师的
以厘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求解问题为 引导下解决了问题。其次,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给
切入点,剖析题目和图形。借助希沃白板中显示图 学生展示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将自己
2 的思维导图,简洁明了地分层次展示分析的成果, 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与教师展示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
圆内接四边形ABCD 对角互补
已知 BD是角平分线,∠ABC=120° ∠ABD=∠CBD=60° 等边三角形ACD
分析 DH⊥AB,DH= 3 解直角三角形 BH=1,BD=2
求解 求AB+BC的值
图2 思维导图
107
教师纵横 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