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5-2期
P. 113

理科研讨



            巩固所学知识时,还是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做题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式,致使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教师

            些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数学练习题时,往往只是简单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
            呈现题目内容便要求学生作答,解题要求不清楚,忽                             综合处理,丰富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有些教师未能充分                              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抑制了学                              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故事情境,让
            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第四,课堂教学总结方式枯燥简单,忽视了核心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挖
            素养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总结时缺乏                              红薯”的内容时,教师通过播放农村孩子“挖红薯”的
            创新性和多样性,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                              微故事视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挖红薯的生活情境,
            种教学资源来丰富总结形式,导致课堂总结枯燥乏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
            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在课堂总结时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教师提问:“同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表达能力、                             学们,你们挖过红薯吗?你们喜欢吃红薯吗?”这种提
            创新能力、应用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                             问很自然地引入“挖红薯”的情境教学。其次,教师通
            养的形成。                                               过微故事视频中具体的挖红薯的劳动情境,及时渗
                 第五,作业设计不敢大胆拓展,影响了学生全面                          透劳动教育内容,鼓励学生热爱劳动,促进了素质教
            发展。有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敢大胆拓展内容,拘                             育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挖红薯的
            泥于课文后面的练习内容范围;有些教师设计的作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求
            业过于简单,缺乏深度与广度;有些教师未能根据学                             学生数一数每一个簸箕中大概装了多少个大红薯和
            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导致                              多少个小红薯?教师要求学生数大小红薯个数的环
            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                              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掌握了10以内
            兴趣和参与度;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忽视了对现                              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教师利用数学微故事创设生
            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                             活情境进行导入的方法,为新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
            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的基础,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
            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有些教师                              系,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                                  2. 以数学微故事设疑导入,激发学习的内驱

            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动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数学微故事与农村小学数学的融合途径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合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
            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                             通过用数学微故事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点
            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而将数                             产生疑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积极地
            学微故事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效且富有创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意的教学方法。这些故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
            受到数学的魅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                             的认识”的内容时,教师以数学微故事设疑导入,激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首先,
            围中掌握知识的精髓,逐渐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在开课时先播放一个数学微故事片段《线王国
                (一)以数学微故事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                           里的争吵》,其内容是线段、射线、直线因比拼谁长谁
            学习兴趣和动机                                             短而引发争吵;其次,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
                 好的导入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开始,教                          问题:“线段、射线、直线,它们究竟谁比较长?谁比较
            师恰到好处的巧妙设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                              短呢?”教师通过这种启发式设问的方法引出即将要
            欲望和探究学习的信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习的“线的认识”的内容,并将学生引入“线的认
                 1. 以数学微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让学                         识”的数学之旅。在受到视频里因三种线的长短引发
            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                              争吵的故事情节影响之下,学生初步感知了三种线
                                                            111
                                                      教师纵横     2025.2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