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2025-2期
P. 50

课改论坛
            课改论坛







                 基于世赛标准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基础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应用




                                                  曾金平     韦叶玲      梁品鑫
                                                   (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摘   要:文章聚焦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剖析传统教学弊端,引入世赛
            标准,提出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应用策略,从课程目标重塑、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革新、师资队伍建设、考核
            评价多元化等维度展开论述,旨在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实践与竞赛水平,契合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需求,为课程
            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世赛标准;技工院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5)02EM-0048-04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工院校作为技能                           的新技术、新工艺。比如,现代制造业对微纳米级别
            人才培养摇篮,肩负输送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重                             的精度控制要求越来越高,而课程理论还停留在传
            任。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专业根基,关乎                             统精度等级的介绍,学生实践中接触的高精度要求
            学生零件加工、装配及质量把控能力。然而,传统课                             和课程理论存在差距。
            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评价方                                (二)教学内容陈旧
            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随着制造业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国家标
            操作中,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高标准                              准对于一些高精度配合的公差范围和等级划分更加
            要求 。世赛标准的引入,为技工院校的课程改革带                             细致。在公差标准方面,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公差标
                [1]
            来新契机。它不仅要求学生在理论上达到一定的水                              准已经更新。但是,传统的课程内容还在沿用旧标
            平,更强调实践操作、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                             准,导致学生学到的公差数值和标注方法与实际工
            力的培养,这与现代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谋                              作中的要求不符。
            而合。因此,基于世赛标准,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在测量技术方面,新的测量设备和技术不断涌
            基础这门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开发与应用,利于培                              现。在实际生产场景中,光学测量、非接触式测量技
            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术越来越普及,像激光干涉仪测量技术可以实现高
                 一、技工院校传统课程教学中常见问题                              精度的长度测量。然而,传统课程教学仍以旧的游标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卡尺、千分尺等常规量具的使用为主,对于先进测量

                 传统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公差配合原理、量                           技术只是简单提及,学生接触不到行业前沿的技术
            具使用理论为主,学生缺乏现场实操机会,面对真实                             手段。
            零件测量、公差选配时无从下手,理论难以转化为技                                 在配合类型的应用案例上,课程所列举的配合
              [2]
                                                                                             [3]
            能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侧重于公差、配合等概念                             应用场景还沿用比较传统的案例 。例如,在机械传
            的讲解,像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这些内容                             动中,实际工业生产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新型复合材
            比较抽象。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公差的定义、配合的                             料和特殊结构来优化配合,以减少磨损和提高传动
            种类等知识,很难理解其在实际零件生产和装配中                              效率,而传统教学中的案例还是以旧的金属材料的
            的具体用途。课程教材更新跟不上实际工业生产中                              间隙配合、过盈配合为主,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作者简介:曾金平(1986—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工艺;韦叶玲(1991— ),壮
            族,广西南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梁品鑫(1984— ),男,广西贵港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48
                                                      教师纵横     2025.2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