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5-2期
P. 53
课改论坛
分尺、量规等)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技 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
巧。在企业实习或实际项目中,学生能够迅速、准确 课堂,使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同步,打造了一支高素
地完成零件的测量工作,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以项目或任务驱 (四)展望
动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锻炼综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机械
能力。从制订测量方案、选择量具到实施测量、分析 制造行业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
数据并撰写报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 要求。未来,课程开发团队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及
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在小组项目 时将新的测量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光学
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共同攻克技 影像测量技术等)、先进的公差控制理念以及智能制
术难题,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造背景下的质量控制体系等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
(二)教学质量明显改善 内容始终保持前沿性和实用性,培养更多适应时代
一是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一体化课程开发 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促使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
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例
的方式。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 如,开发虚拟测量实训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
习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行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和实践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推
二是教学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在课程开发过程 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
中,整合了教材、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 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提高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和师资优势,面向社会开展
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提供了 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为企业员工提供极限配
有力支持。同时,资源库的建设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培训,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的技
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查阅相关资 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承担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
料进行学习和复习。 行业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全面。一体化课程建立 总之,基于世赛标准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
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技能操作考 础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
核、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 梏。通过重塑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与
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 实训条件,能切实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为
情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 技工院校课程改革点亮方向,为制造业输送契合时
过程,为教学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教学 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紧密 参考文献
[1]
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在课程开发过 [1]黄宇厦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
程中,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 改之我见[J]科学与财富,2019(29) .
.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和职业 [2]王海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项目化
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例如,根据机械制造企业对零件 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018(2) .
.
2
公差配合精度控制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项目 [3]宋文革 .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5 版[M] .
和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要求相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
匹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责编 苏 林)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更好地实施一
体化课程教学,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建设,选派教师
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提高教师的实践
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
51
教师纵横 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