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25-2期
P. 52

课改论坛



                                        [1]
            来,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例如,把世界技能                            能的高标准要求,将世赛理念和标准融入日常教学
            大赛中对精密零件尺寸公差控制、形位公差测量以                              中,并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的极限

            及表面粗糙度评估等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理论到                             配合设计与测量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在
            实践的顺序融入课程各章节,使教学内容与世赛要                              教学中更好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授课,提升教学内
            求紧密对接。                                              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
                 在测量技能方面,除教授常规量具(如卡尺、千                              加强校企合作 。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参与
            分尺等)的使用,还应着重培训世界技能大赛指定或                             课程教学活动。企业专家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
            推荐的先进测量设备操作技能,如三坐标测量仪。详                             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极限配合案例、测量技术难题及
            细讲解测量原理、编程方法以及在测量复杂形状零                              解决方案。例如,企业专家讲解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
            件时的数据处理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设                              制造中,如何确保极小公差范围内的配合精度以及
            备对零件进行精确测量与质量评估,以符合大赛对                              特殊测量方法的应用。同时,企业专家也要参与课程
            测量精度与效率的要求。                                         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等工作,使课程内容更贴合
                 选取世界技能大赛中的典型项目案例,如机械                           企业实际需求。
            制造项目中的精密零件加工与装配任务,将其分解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成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案例中                                  创建一体化教室。理论教学区配备多媒体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要点、难点,以及如何制订                              备,方便教师展示极限配合原理、公差带图表等教
            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测量方案满足大赛的高标                               学内容;实践操作区设置精密测量仪器,如三坐标
            准。同时,要求学生组队完成设计模拟大赛的实操                              测量仪、卡尺、千分尺等,以及各种典型机械零件,
            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极限配                              如轴类、盘类、箱体类零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
            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能立即进行实践操作验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
            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使其更好地适应大赛的竞赛模                              缝对接。
            式与要求。                                                  (三)考核评价多元化
                (三)革新教学方法                                           一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旨在全面、客观、
                 设计一系列源于世赛项目或实际工业生产的项                           持续地评价学生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中
            目任务,如“小型精密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与测量分                             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学习
            析”。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以完成项目为目                             态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表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
                                [2]
            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极限配合与技                             习,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占总成绩的60%)。
            术测量知识确定零件的公差带、选择合适的量具并                                  二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旨在全面、准确
            进行精确测量,最后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                             地衡量学生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学习
            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知识技能,还能提升                             结束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熟练运用水平以
            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检验课
                 引入虚拟仿真与实操结合的训练模式。利用虚拟                          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
            仿真软件模拟世赛中的测量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                             后续教学安排提供依据(占总成绩的 40%)。
            境中反复练习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步骤以及                                  五、实践效果与展望
            数据处理,熟悉不同公差配合情况下的测量要点。在                                (一)学生学习成果显著提升
            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训                                  一是学生知识掌握更牢固。通过一个学期的实
            练,使用真实的量具对标准试件或自制零件进行测                              践,参与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学生对极限配合与技术
            量,将虚拟仿真训练中获得的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得                              测量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理解更为深刻。例如,
            以巩固和提升,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有效过渡,提高                             在学习尺寸公差时,学生能够在实际测量零件过程
            学生在实际世赛环境中的操作精准度和应对能力。                              中直观感受公差带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抽
                 四、一体化课程应用策略                                    象概念,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明显增强。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学生技能操作更熟练。学生有了充足的实
                 教师应深入了解世赛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技                           践机会,使其熟练掌握了各种量具(如游标卡尺、千
                                                            50
                                                      教师纵横     2025.2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