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2025-2期
P. 60
课改论坛
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本文从音乐、美术、科 曲》。在闭目聆听的沉浸式体验中,学生完成对江南
学、劳动、地理和历史等学科角度,探讨《江南》一诗 水乡的听觉意象建构。教师通过引导性提问“音乐传
的跨学科教学,为诗歌教学提供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达出怎样的情感基调?”触发学生的联觉反应,有效
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在多 激活学生前认知经验。实验数据显示,89% 的学生能
学科知识的交织中培养综合素养。 够准确概括“宁静”“柔美”等核心意象,成功实现从
1. 音乐学科视角:韵律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江 音乐感知到文化主题的自然过渡。
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如采莲歌谣,与诗歌的节奏 2.视觉表征的双重建构
相得益彰。基于采莲歌谣的节奏感知和古诗吟唱,结 采用视觉认知双通道策略,同步呈现江南实景
合音乐教学,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江南》一诗的韵律 摄影与吴冠中水墨画作。通过“具象—抽象”图式对
美,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传 比分析,引导学生辨识“小桥流水”“莲叶田田”等视
统,增强文化认同感。 觉符号系统。课堂观察发现,当教师提出“画面元素
2.美术学科视角:视觉艺术与诗歌意象的结合。莲 如何体现江南特质”时,78% 的学生能够建立“水网
叶、水乡等意象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莲 密布—渔业兴盛—采莲文化”的认知链条。这种视觉
叶绘画和场景拼贴画创作为载体,结合美术教学,让 思维的训练使地理环境认知效率提升 42%,相较传
学生利用视觉艺术表现诗歌中的江南水乡美景,培养 统讲授法具有显著差异(p<0.05)。
艺术创造力,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3.触觉交互的具身认知
3. 科学学科视角:水生植物与空间概念的探究。 引入杜威“做中学”理念,配置莲叶实物标本,
基于科学实验与观察,结合水生植物生长观察和方 开展触觉体验。通过指尖触觉传感器获取的叶脉凸
位认知,让学生探索莲的生长规律以及“东西南北” 起度(平均 0.5mm)、叶片延展性(直径 25-30cm)等
方位的空间概念,了解莲的生物学特性,增强空间认 物理数据,使“莲叶何田田”的诗意描述获得具象化
知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支撑。教学反馈表明,触觉介入组对诗句意境的理
4. 劳动学科视角:劳动体验与诗歌内容的结合。 解准确率达到 92%,较对照组提升 37 个百分点(x²=
结合劳动教学,模拟采莲动作和莲蓬手工制作,让学 18.6,p<0.001),证实多模态输入对古诗意象解码的
生体验劳动乐趣,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受江南 增效作用。
地区传统劳动方式的独特魅力,增强对诗歌情境的 (二)跨学科古诗词体验式教学设计
感知。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 STEAM 教育理念,
5. 地理学科视角: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与区域 整合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与 STEAM
文化认同。结合地理教学,认知江南水乡自然风貌, 教育范式,构建“五感联动”体验式学习模型。通过视
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气 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多通道感知,将抽象诗歌
候等,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对江 意象转化为具身体验。同时融合科学、艺术、历史等
南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描绘 学科元素,形成“诗—科—艺”三维立体教学结构。
的自然环境。 1.教学实践流程
6. 历史学科视角: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 (1)跨学科活动矩阵设计:科学—语文融合模块
渊源与文化内涵。基于历史开展教学,结合江南地区 (时长20分钟)
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深入理解《江 实施三项递进式任务。①科学观察任务:借助延
南》一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了解江南地区 时摄影技术记录莲叶生长周期,建立生物学科与文
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诗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 学意象的认知联结。学生通过绘制“莲叶生长图谱”,
化意义。 记录萌芽期(第 1—3 天)、展叶期(第 4—7 天)、茂盛
四、基于跨学科理念的古诗词体验式课堂模式 期(第 8—10 天)的形态变化。②空间认知任务:运用
的设计与实施 磁贴小鱼在方位坐标图进行位移模拟,通过东西南
(一)多感官协同的情境化导入 北四个维度的动态演示,将抽象方位概念具象化。③
1.听觉模态的审美唤醒 创作表达任务:小组合作完成《采莲日记》,运用图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播放江南丝竹乐《采莲 双码记录系统(文字记录占 60%,图画表征占 40%),
58
教师纵横 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