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2025-2期
P. 61
课改论坛
培养多元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与改进
(2)跨学科活动矩阵设计:音乐—戏剧融合模块 1. 教学反思。(1)理论贡献。本研究验证了“五感
(时长15分钟) 联动”体验式学习模型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性,证
设计三级体验阶梯。①方言音韵感知。学唱吴 实多感官刺激能提升工作记忆保持率(较传统教学
语版《江南》童谣,配合手鼓节拍器进行节奏训练 提高 58%)。同时构建了“STEAM+”古诗词教学模式,
(BPM=72),感知其“一韵到底”的声律特点。②动态 实现学科壁垒的突破,其中艺术融合度达 63%、科学
融合度达 45%。(2)实践启示。一是具身认知维度。需
意象演绎。使用纱巾道具模拟莲叶波动(振幅 15-
20cm),通过肢体语言表现“鱼戏莲叶”的四种空间 优化动作表征系统,增加触觉反馈装置,提升莲叶纹
方位。③角色沉浸体验。采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 理感知度。二是文化传承维度。应建立“意象—符号
演体系”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即兴创作采莲女与鱼 —文化”三级认知阶梯,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群的拟人化对话,平均每组产出 3—5 组创意对白。 三是技术融合维度。建议引入压力传感陶泥(测量范
2.课堂实施 围0-10N)量化手工操作数据。
(1)朗读教学模块。采用“双轨朗读法”:先导阶 2. 改进方向。后续研究将着重解决三方面问题:
段播放专业朗诵音频(采样率 44.1kHz),建立韵律 一是具身体验的认知负荷平衡;二是学科融合的深
感知;精读阶段实施“三级朗读法”——个体朗读 度与广度阈值;三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时代转化路径。
(语音准确度 85%)、小组轮读(流畅度 90%)、全班 拟开发“古诗元宇宙”学习平台,整合生物模拟系统
和读(情感表现力 75%)。结合 AR 技术呈现江南水 与历史时空数据库,构建虚实融合的诗意学习空间。
乡全景图,将“莲叶何田田”的文学意象转化为可观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跨学科体验式教学能有
测的视觉符号。 效激活古诗词的多维价值,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
的方法论视角。基于跨学科理念的古诗词体验式阅
(2)意境体验模块。要创设“音乐—美术—历史”
读课堂模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古诗词教学的不足,
三维体验空间。①听觉维度播放《采莲曲》(频率范围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在今后的教
20-20000Hz),引导学生闭眼冥想构建心理意象;②
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跨学科理念更
视觉维度开展水彩创作,要求画面包含莲叶(≥3种绿
好地融入古诗词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
色系)、鱼群(≥5 条动态轨迹)、乌篷船(比例 1∶20)等
的语文学习环境,持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元素;③历史维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宋代江南
传统文化。跨学科体验式阅读课堂模式为古诗词教
市井场景,建立诗歌与历史语境的时空链接。
学注入了新活力,通过《江南》课例可见,当文字与音
五、教学成效与反思
乐共振、诗意与科学对话、审美与劳动共生时,传统
(一)教学成效
文化才能真正浸润儿童心灵。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
1. 量化研究结果。经 SPSS 26.0 统计分析,实验
索评价机制优化与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班与传统班相比呈现显著差异(p<0.01)。具体表现
为:课堂参与度提升 42%(Cohen's d=1.25),意境描
参考文献
述准确率达 90%(95%CI[86%,94%]),手部精细动作
[1]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新视野[M]杭州:
.
发展指数提高 37%(通过陶泥塑形任务测量)。在创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造性思维测试(TTCT)中,实验班学生在流畅性(+
28%)、独创性(+35%)、精致性(+41%)三个维度均有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自筹
显著提升。
经费重点课题(B 类)“‘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一体
2. 质性研究发现。通过 NVivo12 进行文本分析,
化体验式阅读素养培养模式研究”(2023B356)研究
学生创作作品呈现三大特征。(1)空间叙事性:86%
成果。
的作品包含“东—西—南—北”方位要素;(2)动态表
(责编 罗汝君)
现性:72% 的绘画采用曲线构图表现水流动态;(3)
文化符号性:65% 的手工作品融入斗拱、飞檐等传统
建筑元素。访谈数据显示,学生普遍建立“莲叶田田
—生物生长—空间方位—劳动场景”的概念网络。
59
教师纵横 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