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2025-2期
P. 71
专题研究
二、实践: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跨学科项目化教学 围绕任务一核心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
的实施 军长征的重要历史节点与事件(见表 3),要求学生分
根据设计思路,对《七律·长征》一课实施跨学 组研讨当时共产党的现实处境以及红军长征的历史
科项目化教学。先确定“追寻长征精神,做红色血 意义和取得的成果,并将内容整理成表格汇总。
脉传承人”项目化教学主题,再设置若干子项目任 表3 红军长征历史探究
务(见表 2),最后基于子项目任务实现项目总任务
问题 具体内容
主题目标。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困难的
表2 《七律·长征》项目及各子任务一览表
条件下进行的战略转移,主要目的是摆
红军为什么要长
项目 子项目任务 脱国民党军的围剿,寻找新的革命根据
征?
你认为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地,同时保存革命力量,继续抗争,以期
实现最终的胜利
长征路线知多少
追寻长征精神, 1927 年—1937 年:中国处于内战状态,
红军战士的形象是什么
做红色血脉传承人 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红军在长时间的对抗中受到国民党军的
历史背景
重围和追击,面临被消灭的巨大威胁;红
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军的根据地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敌
(一)任务一:你认为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人通过“围剿”策略进行压制
该任务环节以熟读并分析《七律·长征》文本为 政治压力:由于“大革命”失败和农民起
主,融入长征相关历史知识,通过了解长征的历史背 义被镇压,共产党面临着内部的矛盾和
景、长征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从历史宏 外部的巨大压力
当时共产党的 军事压力:国民党政府对红军实施四次
观角度分析《七律·长征》这首诗。
处境 “围剿”,尤其是第五次围剿时,红军面临
驱动问题 1:为什么要长征?如果不长征结果会 被完全消灭的危险
怎样? 经济困难: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了红军大
教师围绕“驱动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 量的资源和人员,缺乏物资支持
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历史角度强化学生对长征 保存革命力量:长征是为了保存力量,避
的解读。具体而言,在对本首诗进行解读时,重点让 免红军被彻底消灭
寻找新的根据地:长征使红军摆脱了敌
学生体会本首诗所描写的“长征之难”。首先,引导学
长征的历史意义 人的围剿,最终建立了新的根据地,特别
生找出描写长征之难的诗句或词语,如“红军不怕远 是进入四川、陕西等地后
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岷山千里 战略转移和重整旗鼓:长征为红军提供
雪”等,体验诗中的艰难征程。接着,利用提前准备的 了重新部署、战略重组的机会
相关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所提到 战略转移成功:长征成功地将红军从被
的“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岷山千里雪”等自然景 包围的危局中带到相对安全的地区,确
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避免了灭顶之灾
观并逐一讲解,如“五岭是五座弯曲连绵的大山,乌
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在长征过程中,毛
蒙山的海拔高达两千多米,山势险峻,岷山更是终年 长征取得的成果 泽东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逐步
积雪,连鸟儿都难以飞越”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确立了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思考在征服这些艰难山脉的过程中红军会遇到哪些 红军政治和军事经验积累:长征为红军
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增强了红军的
困境。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输出相应的问
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激发了士气
题成果,再基于学生研讨成果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
征中的艰难与困苦。最后,抛出任务一环节的核心问 基于上述任务环节,学生从历史宏观角度,深刻
题“长征如此艰难困苦,为什么红军还要坚持长征? 理解红军在当时“国民党军围剿”的生死存亡时刻,
如果没有长征又是怎样的结果?”承上启下响应任务 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延
主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续了“星火”,进而理解了《七律·长征》诗词对红军战
驱动问题2: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士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颂这一核心主
69
教师纵横 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