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2025-2期
P. 72

专题研究



            旨。由此初步引发学生对红色经典这类选文深层内                              习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工,联系自己的理解与

            涵的自我解读与理解。                                          想象,将自己对红军战士形象的想象以绘画的形式
                (二)任务二:长征路线知多少                                  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重走长征路”体育游
                 该任务环节的实施,先将数学、地理、历史与                           戏活动,根据真实红军形象设置游戏玩法,增加学生
            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历史资料明确                               的体验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坚韧”“吃苦”的
            长征经过的地区,并运用地理知识在地图中标记                               伟大精神。
            出长征路线,再利用数学中的“比例尺”知识计算                                  首先,教师引导:长征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
            出长征的实际距离,最后利用地理知识整体分析                               历史,除了复杂的地理条件,还面临极度匮乏的物资
            长征路上各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基于多学科                              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战士的形
            融合,加深学生对长征之难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                              象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
            生的爱国情怀 。                                            和绘画表达自己对红军战士形象的理解,鼓励学生
                         [2]
                 首先,教师引导:长征的难不仅体现在翻山越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物资匮乏、穿着草鞋、忍受
            岭、跨江跨河上,还体现在路途遥远上——“两年长                             严寒饥饿等方面进行描绘。接着,展示真实照片并讨
            征二万五千里”,红军徒步穿过 14 个省(见表 4)。接                        论。教师展示一组真实的红军长征照片,帮助学生更
            着,出示地图并将其与数学的“比例尺”知识结合,引                            直观地感受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艰难与困苦。之后,
            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长征的路径;讲解“比例尺”的                             组织体育游戏。教师设计模拟长征的体育游戏,让学

            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图上看似短短几笔,实际上                             生更直接地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在学校操场布置
            反映的是极为遥远的距离”。最后,要求学生小组合                             障碍场地,设置“高山”“铁链桥”“泥泞草地”等模拟
            作绘制长征路线图:利用历史资料和图片,绘制长征                             障碍,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红军”穿上草鞋并
            的详细路线图,标注出途中的重要地点和事件;将地                             负重,穿越障碍并跑完 800 米,另一组扮演“国民党
            理知识与历史背景结合,探讨长征中的具体地理环                              军”,用沙包攻击“红军”,让学生体验“红军”一边躲
            境和气候特征,并思考跨越的 18 座大山主要位于哪                           避敌人的“炮火”一边在艰难的条件下行进的不易,
                                                                加深学生的真实体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问
            些省市,这些山脉的气候如何,地形地貌对红军的行
            军造成了怎样的困难,跨越的 14 个省的地理风貌如                           题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如“在游戏过程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困难?”“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
            何,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了红军的作战与行进。
                            表4   红军长征历程                         困难和挑战?”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红军战士在
                                                                极端环境中仍坚持走下去的伟大精神,形成对红色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
                                                                经典及其时代意义的全面理解,真正达成立德树人
             1935年10月:长征基本胜利
                                                                的教育目标。
             1936年10月:胜利会师
                                                                   (四)任务四:长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期间共经历380次战斗
                                                                    歌曲是直接触及心灵的媒介。在任务实施过程
             跨越14个省
                                                                中,融入《长征组歌》,通过歌曲营造长征氛围,唤起
             翻越18座大山
                                                                学生的革命情感和奋斗精神,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
             渡过24条大河
                                                                其体验并领会长征中所蕴含的宝贵品质。例如,歌词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长征的地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生动描绘了长
            理路线及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等,更加直观地理解                              征初期,红军在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时,所展现出的
            长征的艰辛与浩大,不断增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促                             英勇作战和奋力突破的场景,彰显了战斗的激烈和
            使语文学习逐渐向深度学习过渡,进一步提高学生                              红军不屈不挠的精神;《飞跃大渡河》和《过雪山草
            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地》等曲目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
                (三)任务三:红军战士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神风貌;而《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等曲
                 结合上述对长征条件艰苦、长征不易的刻画,教                          目叙述了红军经过漫长的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
            师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空间,提出第三个任务“红军                             胜利抵达吴起镇,并与民众共同庆祝胜利的场景,充
            战士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围绕任务,引导学生将学                             满了胜利后的喜悦,体现了红军官兵的欢乐以及革
                                                            70
                                                      教师纵横     2025.2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