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2025-2期
P. 82

专题研究



            情感表达能力在写作中尤为重要,能够增强文章的                              资料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例如,《浪淘沙》这
            感染力和说服力。                                            首古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
                (四)通过经典诵读,培养理性思维                                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文无意而不立”。对一篇文章而言,立意尤为重                          在诵读中深刻体会诗人虽遭贬谪却不沉沦的情怀。
              [4]
            要 。但是小学生初涉写作,往往存在立意雷同或落                             再如,《石灰吟》这首古诗以石灰自喻,咏自身磊落胸
            入俗套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素材的积                              襟和崇高精神,将于谦的性格和人格展示得淋漓尽
            累。学生吟诵的经典作品多了,写作技巧会随之丰                              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了解作者的思想观
            富,立意的思路也会随之拓宽。例如,《春望》这首古                            念,并应用在写作中(如表1)。
            诗虽然写的是春天,但是在立意方面与寻常文章的                                     表1   经典文本素材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思路不同,一般的写作思路是用春天描述希望,而杜                                                 【示例】
            甫却借《春望》这首古诗反衬自己内心的凄苦与哀                                  古今中外许多人物,常以物自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思。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反衬的                              于谦以石灰自喻,咏磊落胸襟和崇高精神;李白以松自喻,
            立意方法,借助春天的生机勃勃反衬自己内心的思                               颂潇洒高洁和刚正不阿;王冕以梅自喻,赞淡泊名利和纯洁
                                                                 坚贞。
            念之情。可见,通过经典诵读可以打破传统写作思
            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2.重视活动拓展,提升文化内涵
                 二、利用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素养的                               写作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在写
            策略                                                  作过程中往往苦于无事可写、无物可描,写出来的文
                                                                                   [6]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技巧                           章多是假大空的套话 。究其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
            的提升、理性思维的培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                             累,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除课堂上必要的积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运用经典诵读                              累,还要重视课外经典诵读活动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素养。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如下形式多样的诵
                (一)在诵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读活动。
                 1.重视课堂学习,做好知识积累                                    活动一:“山河印党史,盛世谱华章”主题读书
                 首先,学习课文中的经典词句。语文是文化最基                          活动
            本、最重要的载体 。语文教材中大多选用文质兼美                                 第一阶段:探寻古诗渊源。按照“先秦启蒙—汉
                            [5]
            的文章,尤其经典著作满载着文化的精华。在小学语                             代兴起—隋唐兴盛—宋元繁荣—元明清诗歌”的古
            文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内容的应用,以教材中的经典                             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为学生详解中华传统文化
            文章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例如,描写友                             的发展史,激发小学生的诵读兴趣。
            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赠汪伦》,文章语浅情深、意近                                第二阶段:开展多元活动。一是开展诗词诵读比
            神远,是学生在描写友情题材的作文中可以运用的                              赛。在学习完《七律·长征》之后,组织以“山河印党
            素材;学习完《赠汪伦》之后,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                            史,盛世谱华章”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学生
            中心进行拓展,帮助学生丰富积累,如拓展学习《江                             以朗诵、吟唱、舞蹈、舞台剧等多种形式演绎《沁园
            亭夜月送别二首》《山中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等古                            春·雪》《满江红》《万疆》等经典篇章,让学生在演绎
            诗,以多素材的积累积淀夯实学生的语文根基,提高                             的过程中领略古诗文化的魅力,在读和听的过程中
            学生的文采。                                              不断积累素材,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二是组织诗词
                 其次,积累教材中的背景知识。教材中的一些经                          书写竞赛。在经典诵读之后,带领学生赏析诗文、书
            典佳作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所作,深入挖掘经典文章                              写诗文,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
            的背景知识,并以此为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                             受到的情感流于笔尖,使诵读的内容更有效,让学生
            力。例如,《七律·长征》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                           的素材积累更加丰富。
            征即将胜利结束前的途中,整首诗展现了红军不怕                                  活动二:“亲子携手诵经典,书香墨韵润童心”家
            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                             庭诵读活动
            一类素材应用在坚定理想信念、展现团队精神等主                                  读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素材获得的途径也
            题的写作中。                                              是多种多样的。在家庭诵读活动中,低年级学生可以
                 最后,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以名人                          读《诗经》《三字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西游
                                                            80
                                                      教师纵横     2025.2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