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2025-2期
P. 84
专题研究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
应用探究
杨中华
(桂林市阳朔县教育局)
摘 要:比较阅读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文章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结合教
材和教学实际,从词语比较、题材比较、作品比较三个维度探究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5)02EM-0082-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 考:“‘碧’是否可以换成‘绿’?”通过观察柳树图片,
课程目标需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点,其中思维能力 学生得出“碧”表达了柳树的绿色,据此笔者再进一
被纳入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维能力 步追问:“为什么不能换成‘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
构成中,比较思维是关键组成部分 。而比较阅读则 文发现:“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避免了与后文
[1]
是实现比较思维的主要策略。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 “绿丝绦”中的“绿”重复,不仅体现了古诗的精炼用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策略,不断引导学生在经 词,还增强了整体的和谐美感。在总结中,笔者强调
典诵读中自主阅读、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 阅读古诗时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让
素养 。 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接着,笔者继
[2]
一、词语比较,感受文字表达的魅力 续设计问题深化探究:“‘丝绦’能否换成‘丝带’?‘剪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石,恰当运用词语能够向 刀’能否换成‘剪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原诗
读者展示文字的魅力。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与改动后的句子,逐渐感受原诗在韵律、节奏和意境
对比解释阅读文本中的词语,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 上的优越性,认识到古诗创作中讲究对仗工整和语
词汇含义的理解,使其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涵与 言节奏的艺术性。
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选取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词语比较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古诗语
进行对比教学,或尝试用其他词语替换原文中的词 言的精妙和表达的魅力,还能体会诗人用词的独特
语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应用的精 意图及深层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比较
准与生动,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掌控能 思维和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意识,让他们逐步领会古
力,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下面以古 诗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诗《咏柳》为例,探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词语 增强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会尊重和欣赏古人
对比的实践应用。 的语言智慧。
(一)换词比较 (二)同一词在不同古诗中的比较
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时,以培养学 笔者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
生的语言敏感性和比较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逐步 考:“这幅柳树图片是诗人描写的柳树样子吗?”学生
启发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和思 依据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指出图片中的柳枝数量
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 太少,不符合诗中柳树枝条繁茂的描述。针对这一回
作者简介:杨中华(1978— ),女,壮族,广西阳朔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82
教师纵横 2025.2